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农村旅游规划

惠城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惠城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十八大以来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即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精神,指导全区“十二五”、“十三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2010年区划调整以来,我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农业总产值持续稳定增长,由2010年的22.3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6.89亿元。其中,2012年农业(种植业)产值15.37亿元,林业产值0.94亿元,牧业产值8.48亿元,渔业产值1.87亿元,服务业产值0.23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3.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亿元;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9976元增加到2012年的13636元,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含区划调整前)。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2012年全区常用耕地面积26.48万亩(不包括可调整耕地),其中水田15.78万亩、水浇地4.59万亩、旱地6.1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93亩。现有基本农田保护区23.92万亩,主要分布于小金口街道、水口街道、三栋镇、汝湖镇、马安镇、横沥镇、芦洲镇等。全区现有优质稻、甜玉米、蔬菜、梅菜、茄子、特色水产“六大特色产业”,年种养面积45.8万亩。
        种植业:2010年以来,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增长,产量稳定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3.36万亩,比2010年增加4.7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8.29万亩,总产10.42万吨,分别增加4.33万亩和2.09万吨;花生6.53万亩,总产1.17万吨,分别增加0.25万亩和0.04万吨;蔬菜17.86万亩,总产29.04万吨,分别增加0.67万亩和3.72万吨。水果面积4.79万亩,总产2.6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0.14万亩和0.34万吨。2012年全区较大的菜场共有41个,总面积约4万亩。我区2008-2009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区”,2011年获得“广东省玉米高产创建先进单位”。
         畜牧业:2010年以来,根据环境影响及承载能力,我区对畜禽养殖业进行重新规划,明确了禁养区和限养区,逐渐淘汰了禁养区的部分养殖小区。2012年,全区生猪年末存栏28.95万头,年内出栏51.94万头,同比2010年分别增加5.05万头和6.96万头;家禽年末存栏271.75万只,其中蛋鸡存栏11.5万只,肉鸡存栏128.82万只,蛋鸭存栏39.11万只,肉鸭存栏48.12万只,出栏527.24万只,其中肉鸡出栏303.24万只,肉鸭出栏198.01万只,出售禽蛋2495.7吨;肉类总产量3.57万吨,比2010年减少0.55万吨;2012年末奶牛存栏1100头,鲜牛奶产量2660吨。2011-2012年连续两年享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
        渔业:2012年,全区水产品养殖面积稳定在3.78万亩左右,其中甲鱼养殖面积2736亩,鳗鱼养殖面积3700亩;水产品总产量1.87万吨,比2010年增加0.25万吨。
       (三)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我区一直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由区农业局牵头,积极争取各级投入,强力推进以农田水利及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工程建设,已组织实施了3期市、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1期土地治理项目,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2.58亿元,整治农田15万亩,建成“三面光”渠道450多公里,建设机耕路143公里。其中,已建成现代标准农田5.5万亩。
       (四)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
        近年来,全区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现已形成由几家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和若干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格局。2012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46家,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企业超过8家;全区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29.64亿元,辐射带动各地农户18.36万户,户均增收4570元。海纳、盈佳、广田、财兴、金种家禽、绿湖园艺等6家龙头企业的生产项目被列入“惠州市2013-2014年度现代产业100强”重点培育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73家,其中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市、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户数714户,注册成员达到8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2.04万户,户均增收4100元;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迅速扩大。2012年,全区规模经营家庭、种养大户数2540户,租赁经营土地面积2.7万多亩,年总产值6600多万元,实现利润900多万元,其中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的有60户,养殖规模在500头(或1000羽或养殖水面50亩)以上共有1311户,从业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1100多人。
        (五)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不断加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农业部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惠州市现代渔业示范基地7个。规模畜禽养殖场547家,省重点生猪养殖场23家,万头以上瘦肉型猪场55家,5万只以上肉禽场61家,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7%以上,生态养殖普及率达到70%以上。“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26家、基地26个,共3.5万亩、产品5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农产品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个,省、市名优农产品9个。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全区拖拉机、收割机2902台,农机总动力9.72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2003年的26%提高到2013年的76%。
        (六)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加快。
        全区现有2个农业专业镇,分别是汝湖甜玉米专业镇和横沥梅菜专业镇。2012年,汝湖镇和横沥镇两个专业镇的农林牧渔业产值达12.92亿元,占全区13个镇(街道)农林牧渔业产值的48.1%,专业镇在全区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横沥镇于2011年1月7日成功举办了首届梅菜文化节,将文化融入梅菜产业,以文化进一步提升梅菜产业的特色和影响力。汝湖镇和横沥镇加快了专业镇的转型升级。
        (七)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全区科研创新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学研合作及科研开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全区拥有农业研究机构2家,院士工作站1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8个(其中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区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7个)。我区菜科所选育并通过省审定的蔬菜新品种惠宝紫红茄在全省得到推广,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该所已先后制订惠州市农业地方标准12个,是全市制订标准数量最多的科研单位,拥有发明专利1项,并于2011年起开始承担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广州站惠州地区的示范推广任务。广东省海纳农业有限公司建立的现代农业院士工作站,是惠州首家、全省仅有的3个农业类院士工作站之一,同时,引进了中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9名教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该公司已累计拥有各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设计等100多件。惠州市世纪五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8月30日在天津股权交易所科技创新板块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惠州市第一家在内地上市的农业企业。惠州市金种家禽有限公司培育的“金种麻黄鸡”配套系成为惠州市首个通过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畜禽新品种。惠州市隆翰经济林开发有限公司于2012年荣获国际森林认证(FSC) ,是惠州市第一家取得该项国际认证的林业企业,成为国内通过该项认证的16家企业(广东4家)之一。
        (八)生态农业加快推进。
        全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43%,森林蓄积量为156.58万立方米;建成了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万亩黎蒴基地、万亩柚木基地和万亩油茶基地。全区现有三栋镇、小金口街道、水口街道3个省级生态镇,8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几年来累计建设了大中小型沼气池近1100座,总容积4万多立方米;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30万亩次;全区18个规模菜场约1.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了喷灌系统,部分菜场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惠州市兴牧畜牧有限公司的生态养殖成为广东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受到了农业部张桃林副部长的高度评价。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全区构建了区、镇(街道)、农批市场、蔬菜基地等多级检测体系,坚持做好农批市场、田头基地的抽检,督促做好蔬菜基地的自检工作,大力开展动物检疫、强制免疫、蔬菜标识管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区兽医实验室和区农检中心相继通过了广东省的考核验收,区农检中心成为惠州市首个获得广东省计量认证和农产品机构考核“双证书”的单位,全区各镇(街道)100%建有农残检测站;成立了惠州市第一支专业化蔬菜农药残留巡回检测队;率先在全市开展水产品标识管理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控。近三年来共抽检蔬菜33万多份,合格率达99.4%,销毁不合格蔬菜及推迟采摘未过药效期蔬菜7万多公斤;动物疫病强制免疫100%,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达100%。 
        (十)外向型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区外向型农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惠州市菜篮子基地和深圳、东莞、香港等地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基地之一。甜玉米、梅菜加工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特色水产中华鳖、甲鱼等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蔬菜和畜禽除供应惠州本地市场外,主要供应香港、深圳、东莞以及东南亚等地市场。全区以供应香港为主的蔬菜基地28个,面积约2.5万亩;有供港活畜生产基地6家,包括新五丰惠州分公司、江南公司、荔枝城公司、家兴公司、广田公司和广丰公司,年供应生猪约10万头,肉鸡约60万只。
        二、发展机遇
        十八大以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
        (一)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广东省2013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2020年实现农民小康和2050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两大目标,并将从2013年起,重点启动构建“十大工程、五大体系”,全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市政府于今年10月发布了《关于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意见。2014年,区委、区政府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大力实施“654321”战略的部署,力争到2017年把我区打造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规模化,规模特色化,特色品牌化。
       (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引领推动将更加明显。
        近年来,我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土地流转加快,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物质基础将更加牢固。
        我区主导产业均已形成,特色、优势、品牌农产品基础较好,并且具备较大的规模优势,主要产品产量和生产率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省都位居中上游水平。农业规模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逐步发展、完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全区财政收入逐年增长,财政支出向农业农村倾斜,支出额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
       (四)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
        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加速了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和扩散,带动了动物疫苗、生物农药、节水工程、农业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三、发展挑战
        (一)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偏低。
        目前,全区已建成现代标准农田仅5.5万亩,在建2.84万亩,仍有约16万亩耕地未建成现代标准农田。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偏低的状况已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尤其是今年以来,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
       (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现代生产要素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高成本导致粮食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和农业安全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
      (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各镇(街道)农技服务存在人员流失、老化、学历不高、专业水平较低等问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急待健全和完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农业劳动力以老、妇为主,素质有待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
      (四)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龙头企业与种、养户开展订单生产的形式覆盖面广、涉及量多,但因企业与农户之间,合作社内社员之间没有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订单或合同短,往往流于形式,履约率低。合作社和协会尚处于创建阶段,运作不规范,机制不完善,在企业和农户、企业和基地之间未能起到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方利益难以保证,急需加以引导和规范。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惠城”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生产基地、专业镇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四大建设载体”,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种养大户“四大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根据全区各镇(街道)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水平,分类规划,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重点地区发展和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坚持科教兴农与人才强农。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升农畜产品的质量、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农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四)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增强对农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污染治理,统筹人与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优化,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出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生态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
        ——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十二五”末期,农业增加值每年增长6%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3.5%左右,2015年分别达到19.45亿元和19900元;“十三五”期间,农业增加值每年增长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4%左右,力争到2020年分别达到28.58亿元和38000元。
        ——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1万亩、水果5.2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3.78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12.4万吨、35.8万吨、3.15万吨、2.5万吨,禽蛋产量0.42万吨,奶类0.45万吨,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0年,全区高产创建示范面积比重达到40%;全区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94%以上,大中型养殖数量占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0%;规模化养殖水面98%;农产品出口年增长10%以上;全区创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达到8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达到30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40家,出口创汇企业15家;全区创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500家,带动农户8万户,户均年增收8500元,其中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力争达到5家,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力争达到15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家庭数达到4000户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8:1。
        ——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8%;引进新品种40个、推广新技术30项;全区各镇(街道)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达到2.1万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达到500人;每年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300个以上,每年选拔20名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给予重点培训和扶持。
       ——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基础。到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中低产田改造8万亩;全区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7%,其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以上,在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和改厨、改厕、改圈,保护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净化美化。到2020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以上,全区测土配方施肥实施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
 
 
第三章 发展重点与区域布局
  
        一、重点任务
        (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 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首位,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重点建设汝湖镇甜玉米、横沥镇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积极创建马安镇水稻和甜玉米、芦洲镇水稻等高产示范片,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粮食产业做成全区农业的基础性产业。
        2. 大力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对“菜篮子”生产基地的财政支持力度,用好“菜篮子”价格调节基金,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扶持创建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一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积极发展出口创汇蔬菜和设施蔬菜,对现在蔬菜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加大力度支持大棚生产、冷库建设,扶持做大做强蔬菜生产公司,建设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地区蔬菜供给的重要基地,努力把蔬菜产业做成优势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禽业。紧紧围绕“高效、优质、生态、健康”的发展要求,全面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加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力度,实现肉类有效供给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把畜禽业打造成强势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甲鱼、鳗鱼、罗非鱼等特色水产品种养殖,优化结构,提升水产养殖业产业化水平,把水产养殖业打造成特色优势产业。
        3. 全力构建现代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粮食、肉制品、果蔬分拣、保鲜、精深加工、冷链运输、销售的现代农产品加工物流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物流龙头企业进行整合、改造和升级,扩大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农产品加工、物流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产业集群和出口创汇基地;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不断完善水果、水产等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和“农医对接”等产销对接活动和平价商场建设;创新农产品交易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重点扶持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惠州市世纪五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盈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惠州市潮记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加工物流龙头企业,将我区打造成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物流枢纽区。
        4.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依靠科技和政策的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全面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培育壮大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等,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活力。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
        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连片推进的思路,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重点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和改造中低产田,大力推广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3. 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扩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积极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三)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1.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甜玉米、蔬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完善现有的甜玉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茄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梅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数量及覆盖范围。
        2. 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进一步建立健全“树品牌、创名牌”激励机制。积极发展省市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全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和市场竞争力。支持、鼓励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农博会、展销会,提高全区名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区、镇(街道)、农批市场、蔬菜基地(养殖场)四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识管理、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信息的聚集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现有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的建设,重点完善小金口九龙现代农业示范园、民福现代农业示范园及农业部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的建设。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加大投入,整区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现代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生态农田、健康养殖、安全体系、休闲农业、科技体系、经营主体培育、农村改革等示范内容,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全省区域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先进科技转化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和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全面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规模化、规模特色化、特色品牌化。
        (五)推动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
        围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把发展专业镇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力支持汝湖镇甜玉米专业镇和横沥镇梅菜专业镇申报及实施“广东省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推动专业镇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与推广,抓好规划和“一镇一策”,加强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跨区域合作,树立和强化品牌,推动加快转型升级。支持汝湖镇横山头村、横沥镇土桥村和周公堂村、马安镇水贝村和横河村等发展一村一业。积极扶持水口街道创建蔬菜生产专业镇,扶持马安镇创建特色水产养殖专业镇,不断发挥专业镇、专业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贯彻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2.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农户入社率和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积极扶持创建国家、省、市级示范社,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3. 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七)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1. 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区农科所、区菜科所及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在农作物种业、畜禽种业、水产种苗等方面的科研合作,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公司。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2.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加快优质超级稻、优质甜玉米等新品种推广,加强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玉米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综合利用、快速诊断检测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力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灾害预警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
        3. 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大力引进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制度,积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建立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4. 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三有”标准,加强各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八)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推进形成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少化的循环农业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方针和理念,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重点抓好突发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确保重大病虫和植物疫情有效防控。大力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在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提升农作物产品品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方面,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兽医诊疗、防疫队伍建设以及应急物资保障等配套体系建设,构建符合区域生产实际、适应现代畜禽业发展要求的动物防疫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和整体防治水平;认真履行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发挥好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二、区域布局
       (一)总体布局。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特色农业、生态安全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围绕“高效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不断拓展特色农业和都市型农业。依托水口街道优质稻基地、汝湖镇甜玉米基地、马安镇特色水产基地、横沥镇梅菜基地和茄子基地、芦洲镇“一年四熟”轮作基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发展优质稻、甜玉米、特色水产、梅菜、茄子、特色蔬菜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
       全区现代农业主要沿东江和西枝江流域分布,集中在水口、汝湖、马安等中部地区及横沥、芦洲等东北部地区。结合全区资源分布及农业生产现状,全区将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安全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1. 特色农业。
       (1)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汝湖镇、芦州镇2个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水口街道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汝湖镇甜玉米基地、横沥镇梅菜基地和茄子基地、九龙蔬菜基地等17个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甜玉米、优质稻、特色蔬菜、特色水产等“六大特色农业”,实施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工程,不断提高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2)增强特色农业科研力度。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组建工作,建设部属高校、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推动汝湖镇甜玉米、横沥镇梅菜等产业特色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专业镇与部属高校进行全面对接,加快提升专业镇的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3)发展现代特色林业。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现代林业和特色林业,种植特色、高贵林木,打造万亩阔叶林示范工程建设、万亩黎蒴基地、万亩柚木基地、万亩油茶基地,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4)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资金、技术、政策倾斜等优惠措施,大力支持绿湖园艺、康泉等一批企业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支持海纳粮油公司等企业上市。
        2. 生态安全农业。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推进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生态农业区建设。建立健全与农产品质量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注重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到2015年,力争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业基地面积以及养殖业生产量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
        3. 休闲观光农业。
       着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推进农业由生产向生活服务、环境生态和休闲观光多功能转变,以历史文化、风貌建筑、生态建设为依托,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建立都市型、观光型、生态型现代农业体系。重点发展惠州市现代农业观光园、白鹭湖、富力洲际温泉、长命湖水产养殖观光生态园、宝利来生态农业大观园等大型生态旅游项目,重点打造“江湖”游、山地度假、漂流探险、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
       (二)产业布局。
       1. 粮食作物生产区。
       (1)优质稻: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主产区:水口街道、汝湖镇、马安镇、横沥镇和芦洲镇。
       (2)甜玉米:年复种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主产区:水口街道、汝湖镇和马安镇。
       (3)优质番薯:年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主产区:汝湖镇。
        2. 经济作物生产区。
       (1)蔬菜:年复种面积保持在21万亩左右。主产区:小金口街道、水口街道、汝湖镇、马安镇、横沥镇和芦洲镇。
梅菜:年种植面积6.5万亩以上。主产区:横沥镇和芦洲镇。
惠宝紫红茄:年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主产区:水口街道、马安镇和横沥镇。
       (2)花生:年种植面积7万亩以上。主产区:汝湖镇、横沥镇和芦洲镇。
       (3)花卉:年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主产区:小金口街道、水口街道和三栋镇。
        3. 水果生产区。
       (1)荔枝:期末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主产区:水口街道、三栋镇、汝湖镇、横沥镇和芦洲镇。
       (2)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主产区:水口街道。
       (3)龙眼:期末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主产区:水口街道、三栋镇、汝湖镇、横沥镇和芦洲镇。
         4. 畜禽水产养殖区。
       (1)生猪:到2020年保证生猪出栏量在40万头左右。重点发展汝湖镇、马安镇、横沥镇、芦洲镇的生猪生产,兼顾水口街道和三栋镇的生猪产业发展。
 
表3-1  惠城区各镇(街道)生猪出栏规划目标    单位:万头
 
镇(街道)
2012年
2015年(2020年)
年存栏母猪
年出栏肉猪
年存栏母猪
年出栏肉猪
水口街道
0.47
5.68
0.15
3
三栋镇
0.36
3.29
0.15
3
汝湖镇
1.49
18.02
0.8
16
马安镇
1.21
10.99
0.3
4
横沥镇
0.61
10.91
0.5
10
芦洲镇
0.24
3.05
0.2
4
合计
4.38
51.94
2.1
40
 
        (2)家禽。
        肉鸡:期末年岀栏肉鸡330万只以上。主产区:三栋镇、汝湖镇、马安镇、横沥镇和芦洲镇,
        蛋鸡:期末存栏蛋鸡20万只以上。主产区:小金口街道、三栋镇、马安镇和横沥镇。
        肉鸭:期末年岀栏肉鸭210万只以上。主产区:小金口街道、水口街道和马安镇。
        蛋鸭:期末年存栏蛋鸭45万只以上。主产区:小金口街道、水口街道和横沥镇。
        (3)奶牛:期末奶牛存栏达到500头以上,主产区:汝湖镇和马安镇。
        (4)水产:年养殖面积稳定在3.78万亩左右。主产区:水口街道、三栋镇、汝湖镇、马安镇、横沥镇和芦洲镇。
        5. 休闲观光旅游区。
        (1)打造温泉养生主题游。提升横沥镇洲际温泉知名度,与汤泉、龙门温泉形成优势互补的温泉群。充分利用我区北部丰富资源优势,带动农业观光、山地度假旅游项目的发展,逐步将温泉养生休闲游培育成北部区域的主导产业之一。
        (2)打造城郊农业主题游。以小金口——汝湖大型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为核心,创新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带动三栋镇、马安镇等乡村农业旅游、社区生态旅游等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我区北部丰富原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加大对北部农村民宿旅游的开发,将城郊型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培育成集农业观光、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
 
第四章 重大工程与体系
 
        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思路,整合现有农业建设项目,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一、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为解决好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年久老化等问题,保障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成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中心,积极整合省、市人大农田水利议案和市级农田标准化等项目资金,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田间灌排沟渠、电灌站、节水、小型集雨、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改善田间生产条件,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落实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技术,建设和完善区、镇(街道)二级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与预警体系,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因地制宜推广以绿肥种植和农家肥积制应用等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重点实施以沟渠涵闸桥站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塘坝、小水库改造等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以田间砼路、砂石路等为重点的田间交通设施建设;以防护林为重点的农田林网建设等。“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8.4万亩,“十三五”期间全区15万多亩水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
        二、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工程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产出的要求,遵循“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以“社会建设、政府扶持”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放大”作用,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支持和规范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档次和管理水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着力抓好高标准节水、节地、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种植业)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养殖配套设施和服务,切实加强高标准无公害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争取建立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建40个现代农业(种植业)示范基地和20个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基地,使我区成为全省区域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先进科技转化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农村改革的试验区,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
        三、龙头企业培优工程
        贯彻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大力扶持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惠州市世纪五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盈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惠州市金种家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惠州市财兴实业有限公司、惠州市潮记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到2020年,力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5家。
        四、农民合作社利民工程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督和管理,加快规范化、市场化进程,提高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加快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到2020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0家以上,参加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到70%以上,重点培育100家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在全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体;发展200家产业特色明显、带动农民增收显著的省、市“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80家与地区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结合紧密,辐射带动较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三级农民合作组织辅导培训体系。
        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质种子(种苗)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种子(种苗)公司。重点扶持惠州市世纪五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金种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惠州市兴牧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惠州市源茵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种子(种苗)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发展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现代化种子(种苗)研究生产基地,不断提升我区种业发展水平。
        六、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主要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扶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技术转化的机构和团队,与科研院所建立并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建立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模式,健全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和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力争到2020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8%以上。
        七、现代农业装备工程
        探索农机化示范、推广的新模式,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探索玉米、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经济作物、园艺、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落实中央和省、市、区财政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政策,加快农机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镇。到2020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以上。
        八、现代农产品物流工程
        坚持把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连锁超市、平价商店、配送专卖为先导,电子商务、期货交易、拍卖竞价为补充,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做大做强惠州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扩大规模,打造惠州市乃至粤东地区农产品物流的“航空母舰”。进一步规范水果、水产等专业批发市场,提高专业批发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扩大连锁超市、平价商店,完善城市及农村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发挥市场机制对农村商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农商联手,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市场资源双向流动,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以流通贸易型为龙头的农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大流通。
        九、循环型农业生态工程
        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完善畜牧业产业链,创建畜牧业知名品牌。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带、生猪养殖基地和重点生猪养殖场建设,推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生态化生产,促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养殖场生猪生产水平;大力实施养殖场废弃物治理工程,推广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及高床养殖型等减排模式,大力推广惠州市兴牧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生猪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保障猪肉有效供给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力争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达40%以上;建成大型畜牧业生产基地10个以上,生猪产品深加工率达10%以上,规模化养殖率达94%以上,生态养殖普及率达90%以上。
        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提高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率。大力示范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生态农业技术和健康养殖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业旅游休闲项目,集中力量建设有示范和带动效果的大项目,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到2020年,全区生态观光农业示范点(基地、园区)发展到20个以上,打造生态观光农业示范亮点5个。
        十、农业农村信息工程
        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电信网、移动网、互联网“三网”无缝接合。加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农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在主产地或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紧密依托当地产业或具有较强商品集散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努力把它们建设成农产品集散中心、流通加工中心、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建立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网络,积极推行竞价拍卖、网上交易、期货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实现由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力争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成为全省信息农业的实验示范基地。
        十一、农技推广能力建设工程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整合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资源、信息联络和共享,建立适应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逐步建立起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园区等在农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鼓励农技人员按市场化运作;选聘高素质涉农专业者入编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加大农技推广骨干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力度,对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以优势特色产业带为主体的科研、推广格局。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围绕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等主题,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等农业科技专项,注重技术集成创新和配套完善,加快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力争到2020年,组织实施20项以上先进、实用、成熟的农业关键技术和30项以上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广项目,主要农作物、生猪、肉禽、蛋禽良种和先进技术的覆盖率达到100%。
        十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
        一是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制度化、产品流通品牌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实施生产档案记录和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逐步建立质量安全溯源制度,建设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区大中型农批市场及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全部建有农残检测室,配齐检测设备及专业检测人员,新制订市级农业地方标准20项以上,创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以上,新增“三品”认证50个以上。二是实施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工程。建立质量信息终端、电子档案和生产过程电子监控系统;开展产品包装和标识,实行产品编码和产品标签管理,建立有效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综合示范工程,重点镇(街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与现代化网络信息系统,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至2020年,全区建成全程质量控制点20个以上。
        十三、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工程
        一是完善区、镇(街道)二级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检测机构和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区级兽药与兽药残留监测设施设备建设。建立覆盖全区范围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区级植保植检机构;建设全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提高应对农业重大病虫害及植物疫情监测和防控能力;扶持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强农牧业应急体系和队伍建设,完善农牧业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全区农牧业应急管理水平。做好区级粮食应急种子储备工作,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等业务,扩大农业保险承包范围,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强化动物防疫保障工作,加强动物疫病消毒药剂储备工作,随时应对禽流感、口蹄疫及蓝耳病等疫病的威胁。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备的动物防疫保障体系。
        十四、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培训,加强对种养能手、农机手、农民信息员和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从我区农业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委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措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农业和农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进行绩效评估,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能,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联席会议制度,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抓好示范引导,促进全区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加大投入,强化政策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条件。一是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研究制定有关支农政策,不断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部门支持,拓宽财政投入渠道。三是多管齐下,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吸附和引导作用,拓展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城市工商企业、个人及国外资本在农村投资创业。积极支持食品加工业、养殖业重点龙头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股票,打开农业资本形成和扩张的通道。四是加大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引导商业性金融贷款机构充分发挥商业信贷资金优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经营。五是建立与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采用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办法,把农业保险作为政府扶持农业的重要手段。通过政府对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建立农业保险大灾赔付风险基金和推动成立股份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等途径,进一步明确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服务范围和职责分工,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三、科学引导,强化科技支撑
        强化科技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按照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需求与供给机制、农业科技集成与扩散机制,在资金投入、制度安排、人员配置等方面建立起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源头,以农业园区为平台,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骨干,以农业产学研为纽带,以农业品种更新、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农业标准化为监督约束机制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二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科技攻关。充分挖掘我区现有的科技人才和种质资源优势,加大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围绕发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加快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技术、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农业工程与农机装备技术等的攻关力度,力争在农业新品种、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新型农业投入品、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使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突出发展完整产业链集成技术体系。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整合专用品种的培育与生产、产品包装、加工、质量监控、原料保鲜、物流工程等产业链各个环节技术,加快从单项加工技术向完整产业链集成技术的发展步伐,通过创建完整产业链集成技术体系,促进与保障惠州市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优化人才专业结构。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素质。
        四、建设队伍,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保障体系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促进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相互协调发展。逐步建立以农业科研单位为支撑,农业园区为载体,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科技示范户为基础,集科研、推广、企业为一体的新型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应用。二是完善病虫防控与灾害应急体系。开发防治技术,创新推广方式,拓展统防统治组织形式,加强对农情监测、农业灾害预警、重大动物防疫和病虫预测预报。三是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提升各镇(街道)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正常运转能力,重点支持建立区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为土地流转双方搭建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四是积极发展涉农产品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加强涉农产品物流节点建设,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连锁商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农机服务组织,积极为外出务工经商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解决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五、健全制度、强化法制保障
       围绕农业基础地位、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市场主体、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等,大力开展农业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加大对农民的普法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守法经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意识,加强以综合执法为重点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改革农业执法体制,健全执法体系,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运行保障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
        六、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三资”管理,探索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新模式,促进集体土地由粗放低效利用向集约节约利用转变。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大胆探索,在有条件的乡镇推行村(居)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三分离,不断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大力实施均等化工作,不断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来源:中国农业规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