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农村旅游规划

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

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
        为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依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度重视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我省粮食生产自2005年以来连续增产,2011年总产量达到31726万吨,棉花总产量653万吨,油料总产量1418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73843万吨,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323万公顷,产量20507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182万吨、3398万吨、4589万吨。水产品产量1067万吨,水果总产量16124万吨,农产品出口150亿美元。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684%,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2设施装备和资源环境不断改善。2011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03亿千瓦,实际机耕面积5332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608%;机械收获面积3715万公顷,占423%。农村用电量5592亿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602万公顷,有效灌溉率达78%。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沿海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实现了沙化土地由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建设完成省部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79个。加强农村能源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使用沼气农户达290万户,普及率达到189%,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迅速。 
 
3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和阳光培训工程,科技支撑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建设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13万个,良繁体系建设,全省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品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82%和60%以上。连续两年组织农业干部和科技人员15万人,下基层9万人次,培训农民1200万人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62万个。 
 
4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提高。2011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3600亿元,比2005年增长922%,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0%,比200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30个示范基地县加工产值达到1680亿元,实现翻番。规划建设加工业园区38个,入园企业1405家。 
 
5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迈上4000元、5000元两个台阶,由2005年的3482元提高到2011年的71197元。 
 
(二)发展机遇。 
 
多年来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夯实了现代农业建设基础,从政策、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看,我省现代农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1宏观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优越条件。我省抓住机遇,适时明确“一产抓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2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将更加明显。我省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土地流转加快,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物质基础将更加坚实。我省将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十二五”期间,4000万亩粮食核心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百龙腾飞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新一轮扶贫攻坚、农业园区建设、规模化养殖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将极大地提高我省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条件和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4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步伐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加速了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和扩散,带动了动物疫苗、生物农药、节水工程、农业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低碳技术带动了新材料、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三)面临挑战。 
 
1农业资源条件和环境约束增强。我省人多地少,水、土等资源供应不足,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全省人均耕地136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0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的1/7,按目前的生产规模每年缺水70亿方。此外,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逐年增加、后备资源不足已经制约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偏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我省田间工程配套率不足20%,目前仍有1600多万亩耕地不具备灌溉条件。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偏低的状况已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延伸。 
 
3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现代生产要素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农业生产领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成本提高,高成本导致粮食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和农业安全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 
 
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我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急待健全和完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加快科技进步的艰巨任务。 
 
5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仍不健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础仍很脆弱,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与当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极不适应,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地认证体系亟待完善,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监管压力。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坚持“一产抓特色”,推进资源整合、品种更新和技术集成,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强化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强化粮食核心区、提升农畜产品优势区、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思路,借助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调结构、建园区、抓科技、育市场,构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推动土地流转,促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全省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水平,分类规划,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重点地区发展和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3坚持科技引领。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升农畜产品的质量、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研发不同土地规模农户适用的农机具,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4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5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增强对农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污染治理,统筹人与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化、农业功能多元化、农业设施现代化、农业竞争性产业外向化、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科技化和农业经营主体知识化。逐步形成环京津服务功能强大、高效特色品牌集聚,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框架。 
 
2具体指标。根据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提出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产环境、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等七大类26个具体指标。 
三、重点建设任务 
 
(一)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发展要求,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蔬菜、畜牧和果品三大产业,拓展农产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加强饲料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重点支持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有河北特色的中国知名品牌。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县、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粮食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任务,围绕我省农业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全覆盖,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覆盖面,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尽快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一产抓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以环京津区域为先导,紧紧围绕蔬菜、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县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发挥国有农牧场资金、技术、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力争使其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 
 
(五)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多元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支持和引导多种服务主体的发育,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服务功能。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都市农业、外向型农业特征明显的地区,扶持和鼓励营利性服务组织发展;在一些特色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的地区和行业中,积极引导和扶持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欠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公共财政支持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要承担起提供农业服务的基础作用。 
 
(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宣传,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增加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全省主要农产品种养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省、市、县、乡四级监测网络。制定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栽培、农药使用、施肥、灌溉水、采摘(收割)、运输等环节进行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意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七)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八)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推进形成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少化的循环农业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体系。加大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农产品的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引导和规范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协助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各种形式物流组织实体,扶持农村营销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和自办购销组织。推进供销社改革,提高我省农产品物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方针和理念,坚持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农作物病虫害和草原鼠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抓突发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确保重大病虫和植物疫情全面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农作物病虫害和草原鼠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建设省植物保护网络服务平台,实施全省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行动计划,在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提升农作物产品品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方面,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兽医诊疗、防疫队伍建设以及应急物资保障等配套体系建设,构建符合区域生产实际、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的动物防疫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和整体防治水平;制定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重点动物疫病防治计划,建立健全兽医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省级动物卫生信息化平台,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认真履行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发挥好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 
 
四、重点建设区域 
 
(一)粮食生产核心区。 
 
1区域范围与特征。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燕山山前平原区以及海河冲积平原区。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农用地利用水平高,基础设施状况好,农业集约化水平高,单产、总产和商品率较大,粮食种植比较集中。 
 
2区域布局。86个粮食生产核心县(市、区):藁城、辛集、临漳、赵县、宁晋、景县、深州、隆尧、故城、无极、晋州、正定、新乐、任县、栾城、肥乡、永年、定兴、任丘、大名、河间、清苑、阜城、枣强、玉田、魏县、南和、乐亭、沧县、馆陶、东光、武邑、徐水、泊头、固安、成安、吴桥、元氏、定州、桃城区、曲周、临西、行唐、滦南、鹿泉、涿州、丰润、深泽、献县、容城、冀州、唐海、肃宁、安国、安平、高碑店、昌黎、柏乡、三河、盐山、望都、香河、青县、丰南、博野、雄县、磁县、平山、广平、饶阳、新河、滦县、遵化、武强、大城、霸州、清河、鸡泽、卢龙、满城、平泉、隆化、宣化县、涿鹿。该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高产创建示范带动作用强,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更大的空间,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蔬菜生产优势区。 
 
1区域范围与特征。主要分布在环京津各县(市、区)以及农业部认定的蔬菜生产大县。区域内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大部分地区采用日光温室,冬季基本不用加温,能源消耗成本低;地形地貌多样,南北跨度大,适合发展多种形式的设施农业,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季节的市场需求。 
 
2区域布局。按照资源优势和生产特点,将全省从北向南分别以长城和石德铁路线为界划分为冀北夏秋露地蔬菜优势产区,冀中冬春棚室蔬菜优势产区,冀南春秋大中小棚蔬菜优势产区。重点发展冀北坝上夏秋露地蔬菜;冀中、冀东冬春棚室蔬菜;冀南春秋大中小棚室蔬菜4个优先示范带。冀北地区积极推广网膜拱棚生产,冀东和冀中地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冀南地区大力发展大中棚生产。重点抓好省政府确定的固安、三河、永清、安次、定兴、涿州、永年、饶阳、乐亭、崇礼、南和、青县、滦平、藁城、抚宁等24个蔬菜生产示范县和《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我省57个蔬菜大县。 
 
(三)林果生产优势区。 
 
1区域范围与特征。重点在太行山、燕山山区、平原沙地、黑龙港流域、桑洋河谷和激动滨海、城镇周围等优势产区的80个果品重点县(市、区)建设苹果、梨、核桃、红枣、板栗、葡萄、观光采摘等七大果品基地。 
 
2区域布局。80个果品重点县(市、区),包括赵县、辛集、藁城、行唐、赞皇、平山、灵寿、深泽、元氏、鹿泉、兴隆、宽城、平泉、隆化、承德县、丰宁、滦平、涿鹿、怀来、蔚县、宣化县、阳原、怀安、赤城、青龙、卢龙、抚宁、昌黎、山海关区、迁西、遵化、迁安、乐亭、滦县、丰润、滦南、永清、大城、三河、固安、安次区、曲阳、定州、阜平、唐县、顺平、满城、易县、涞源、涞水、沧县、献县、泊头、海兴、盐山、黄骅、青县、河间、南皮、阜城、枣强、武强、深州、武邑、宁晋、临城、新河、沙河、邢台县、内邱、威县、巨鹿、柏乡、魏县、临漳、涉县、武安、磁县、邯郸县、永年。 
 
(四)棉花生产优势区。 
 
1区域范围与特征。主要集中在黑龙港流域,该区域耕地土层深厚,排水状况好,农用地自然潜力高,为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2区域布局。主要分布在邢台、邯郸、沧州和衡水市。包括:威县、南宫、冀州、东光、邱县、故城、文安、河间、吴桥、广宗、枣强、南皮、景县、深州、成安、临西、曲周、献县、任丘、肥乡、丰南、清河、鸡泽、馆陶、清河、霸州、安次、高阳、辛集、巨鹿、武邑、阜城、新河、平乡等。 
 
(五)油料生产优势区。 
 
1区域范围与特征。春花生集中产区分布在以廊坊、唐山、秦皇岛市为主的冀东地区;沧州、衡水等黑龙港油料产区稳定发展油用大豆和向日葵;坝上及北部山地油料产区在积极更换抗病高产胡麻品种的同时,大力发展油菜、油葵种植;在冀中南平原河泛区开发利用荒地发展优质花生、芝麻种植。 
 
2区域布局。花生产业主要分布在:滦县、滦南、迁安、玉田、乐亭、抚宁、昌黎、霸州、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大名、饶阳、新乐、平山等县市。油用大豆和向日葵主要分布在:沧县、青县、东光、海兴、盐山、肃宁、南皮、吴桥、献县、孟村、冀州、深州、枣强、武邑、武强、饶阳、安平、故城、景县、阜城。油菜、油葵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沽源、张北、康保、尚义、丰宁、围场。 
 
(六)畜禽养殖产品优势区。 
 
1区域范围与特征。奶牛产业养殖以石家庄、唐山、保定、张家口4市为主,培育环京津、环省会两大奶牛优势产区;生猪产业以石家庄、衡水、保定、唐山、邯郸等市为主,建设冀中南、冀东两大优势产区;蛋鸡产业以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等市为主,建设冀中、冀南两大优势产区;肉牛产业主要以承德、沧州、廊坊、唐山等市为主建设繁育区和育肥区;养羊产业以秦皇岛、沧州、保定、张家口、廊坊等市为主,建设环京津肉羊养殖圈。 
 
2区域布局。奶牛产业主要以滦南、滦县、丰润、行唐、张北、察北、正定、宁晋、徐水、栾城、定州、塞北、迁安、无极、丰宁、丰南、藁城、沽源、永清、宣化为主。生猪产业主要以滦南、抚宁、玉田、定州、安平、丰润、武安、迁安、遵化、辛集、大名、定兴、徐水、藁城、永清、正定、易县、深州、三河、滦平为主。蛋鸡产业主要以辛集、馆陶、永年、藁城、正定、栾城、曲周、深州、无极、晋州、新乐、玉田、定州、隆尧、元氏、魏县、大名、临漳、沙河、磁县为主。肉牛产业以隆化、三河、大厂、围场、丰宁、滦县、玉田、盐山、遵化、迁安为主;肉羊产业以卢龙、永清、临漳、青龙、康保、宣化、大名、易县、昌黎、三河为主。 
 
(七)渔业生产优势区。 
 
1区域范围与特征。该区域包括沿海出口优势水产品、山坝区生态型水产、城市周边休闲型三大水产养殖带。建设以唐山沿海为中心的对虾养殖,以秦皇岛沿海为中心的贝类养殖,以沧州沿海为重点的梭子蟹养殖和盐碱地渔业开发,以唐海、昌黎为重点的河鲀等名贵鱼养殖,以石家庄、保定、邯郸为重点的冷水鱼类和甲鱼养殖,以内陆库、淀为重点的大水面增养殖渔业,以沿海为重点的水产品和生物饵料养殖加工,以大中城市周边为重点的休闲渔业基地。 
 
2区域布局。沿海渔业主要以山海关、抚宁、昌黎、乐亭、滦南、唐海、丰南、黄骅、中捷、南大港、海兴等为主;山坝区生态型水产养殖主要以迁西、磁县、宽城、平山、灵寿、鹿泉、玉田、阜平、兴隆、丰宁、曲周等。城市周边休闲型渔业主要以任丘、霸州、文安、三河、固安、安新、定兴、涿州、永年、冀州为主,形成对虾养殖基地、贝类养殖基地、梭子蟹养殖和盐碱地渔业开发基地、河鲀等名贵鱼类养殖基地、冷水鱼和甲鱼养殖基地、大水面增养殖渔业基地、生物饵料养殖加工基地、休闲渔业养殖基地(八大产业基地)的特色产业。 
 
(八)环首都城市生态休闲农业区。 
 
1区域范围与特征。环首都生态休闲农业区域分布于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四个市,也包括省内大城市周边县区。该区域内旅游、资源、区位三大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休闲农业产业的客源需求量大、层次高。 
 
2区域布局。该区域包括环首都经济圈的14个县(市、区):涿州、涞水、涿鹿、怀来、赤城、丰宁、滦平、三河、大厂、香河、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兴隆,同时包括环石家庄、唐山等市的各县(市、区)。发挥环首都优势、放大城市辐射效应,建设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把环首都经济圈打造成风光秀丽的农业生态带和舒适的休闲旅游带。 
 
五、重大工程 
 
(一)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农业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制提升,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地质量监控等措施,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千万亩。 
 
(二)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在全省86个产粮大县(市、区)统筹实施水源和渠系工程、田间工程,良种繁育、防灾减灾、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等工程,逐步建设成为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规模,强化质量安全措施,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菜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引导建设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四)棉油及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加强黑龙港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开发盐碱滩涂棉花种植新区域,强化冀东、冀中南地区花生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改善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良种科研繁育设施,配套购置实验化验仪器设备及农机具等。在十县百村建成具有河北特色的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 
 
(五)现代种业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农作物育制种基地,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和种子质量检测设施条件,加强南繁基地建设,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和水产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建设动植物基因信息库,研发生物育种技术,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体系。支持畜禽育种场、原良种场、种公畜站、新品种培育场建设。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 
 
(六)渔政渔港建设工程。改扩建或新建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新增一批渔政执法船和渔政执法快艇,加强渔政执法码头、渔政执法装备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执法能力。 
 
(七)动植物保护工程。健全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和村级防疫员防疫体系。建设四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体系,加强监测、防控、监管手段能力建设,建成一批统防统治示范县。 
 
(八)农(畜、果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提升省级综合(果品)质检中心建设水平,全方位推进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级农(畜、果品、水)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省农(畜、果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到“十二五”末,实现全覆盖。 
 
(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在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填平补齐、因地制宜、标准适当原则,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设施设备条件。 
 
(十)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理念,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开发专用小型农机具,加大对玉米机收、机械深松、保护性耕作及秸杆综合利用机具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和服务组织建设,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试验鉴定等公共服务机构设施条件,提高农机综合服务能力。 
 
(十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支持各市与重点县建设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十二)农村沼气工程。加快落实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和特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进度,加强沼气设施维护,切实完善沼气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十三)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大京津风沙源区草地治理力度,加强草原防火体系和鼠虫害监控体系建设,强化半牧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积极推进草原监理体系建设。 
 
(十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制定和实施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人工渔礁建设规划分期分批划定资源保护区20个以上。对已经衰退的重要渔业资源品种和生态荒漠化严重水域,持续实施增殖放流项目,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保护自然水域生态平衡。 
 
(十五)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理念,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以培训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为基本标准的定期评审制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种养能手、农机手、农民信息员和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积极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鼓励和促进工业与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进一步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继续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把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研究逐步扩大良种补贴品种和范围,扩大花生良种繁育补贴规模。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继续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菜篮子”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坚持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新一轮扶贫攻坚、“菜篮子”、“米袋子”、“后花园”等惠农政策更快速、更直接地落实到基层,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示范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创新能力,鼓励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机制和办法,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减免种、养殖专业学生学费,鼓励青年人学农务农,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推动种业、农垦等方面改革。加强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导和支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落实和完善有关税收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 
 
(五)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实施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吸引外资投资农业产业,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到境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改进农产品出口信贷、保险、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加强对大宗农产品进口的调控和管理,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六)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行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发挥合作社和其他流通主体在农产品购销中的作用,增强农产品购销合同的公正性和约束力,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发挥期货市场作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全过程监控,抓好源头治理,强化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的规范使用。 
 
(七)强化农业法制保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基础,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我省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执法培训,夯实依法治农工作基础。全面推进大农业格局下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和执法能力;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执法水平过硬的执法队伍,为我省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科技、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管理水平,营造全社会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快我省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来源:中国农业规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