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地产开发的“15”模式
养老地产开发的“15”模式
随着中国“跑步”进入老年社会,养老产品的需求成为一个突出的市场机遇!而随之,提供什么样的养老产品,特别是提供什么样的养老地产产品,成为政府及企业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如何结合具体的市场需求,有效地发挥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的效应,高效率满足广大老年朋友的养老需求?本文提供了国内外的常见养老地产模式和相关案例,供大家评估和选择。
模式1:专门建设养老社区
专门的老年养老社区,比如北京市太阳城。民办企业开发的养老社区种类较多,既有普通的老年住宅,也有专门的养老公寓等等,配套当中也特别注意有老年大学、老年娱乐设施、商业中心、会议中心等等,还有服务管理中心,也有很多专门的老年住宅,这样的社区是非常受欢迎的。老年人到这种社区有集体的活动,可能有人照顾,也不感觉孤独,这种社区国内有好几家也都做的很成功了,比如上海亲和源。还有政府帮助投资建设的老人社区,其实这也是一种专门的老人社区,比如说这里有五院合一,包括了敬老院、残障元、孤儿童、光荣院。这种社区政府帮助投资一部分,将来让私人管理一部分,这样是有可能的,这种类型在国外也很多。
模式2:新建居住区中同时开发养老社区
广东惠州养老社区是一家地产开发企业转向新的客户群,走差异化路线搞的一个项目。该公司在传统地产开发当中遇到一些困难,受到一些政策限定,所以开始慢慢转型养老地产。现在老年社会到来了,很多老人也需要房地产,或者说需要这样的养老性住宅。普通社区中专门分出一块儿做养老产业是非常合适的,这个项目大概是18万平米的住宅,分两期建设,总建筑面积720万平米。养老住宅在当中占一部分。现在有的开发商老说他要建一个老年城,比较贪大,说有10万老人要住在里面,要做世界第一什么的,这个风险很大,这对配套服务会有很大需求。那么多老人生活在一起也不会特别的愉快,有一部分老人也方便管理,也是比较好的方式。
模式3: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
普通社区中可配建老少户、老人专用户型、老人日托中心、老人公寓。老少户是一梯两户,一套中一套小的结合,就很容易呈现老少户,总面积不是很大,一家人就近居住可能很方便。专门的户型是拿一部分做成专用的,因为有一些老人残障,在这里做成无障碍,厕所做大一点儿,厨房可以转圈。如果都做成这样的房子很浪费,一般家庭没有必要,所以只要做一部分专用的老人户型就可以了。
一层比较方便,有坡道,室内做的比较合适老人的生活就可以了。另外,在社区里面就应该加上一定的日托中心,白天的时候他们会利用这样的场地和建筑,老年中心放在一栋楼里非常适合,排队的人可以稍微少一点儿,可以共同管理,老人和儿童特别愿意接近,愿意在一块儿玩儿很高兴,接送老人和儿童可以是同一时间,同一条路,非常方便。
再者,在一个小区中设立一部分老人公寓,比如说有厨房、餐厅,能够帮助服务,这个也挺受欢迎的。曾经在上海做过这样的调研,很多老人提出来他们愿意有这样一套公寓,比如说老少户也有不太适应的,比如说儿媳之间的关系,不愿意住的特别近,宁可投资买一套公寓在那儿住,有人照顾,同时又可以帮助子女照看孩子。比如说幼儿园下课以后把孩子接回来,做好饭等着子女晚上回来吃饭再把孩子接走,他自己在这个空间里自由活动,就比老少户或者在一间屋子里,摩擦就会少一些。在同一个社区买两套房子,这样就更好,更容易销售。
模式4: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
有这样的项目,比如说旁边已经有建成的社区,或者比较富裕,有很多的老人。这时候在旁边找一块小空地,把什么东西改造一下,或者插建这样一个服务中心可以辐射整个社区,也特别容易存活,而且可以做成连锁。在一些已建成的不能再新建老人服务设施的地方是非常有需求的。
模式5:老人公寓与商业设施并设
很多老人愿意在城市生活,不愿意到荒郊野外去,日常生活的购物都有一定的需要,也愿意住在比较热闹的地区,特别是身体不好的家属来看也比较方便,就医也比较方便。香港房屋协会建了一个彩颐老人公寓,这个项目下面是上上,中间用会所隔开,上面就是老年公寓,一些智障老人、残疾老人的房间,再上面是普通商品房。商场房屋协会做这个项目非常受欢迎,也得到了政府的一定支持,上面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你在上面买了普通公寓,就优先把上面的商品房卖给老人的子女。
模式6:老年设施与医疗机构并设
很多老人希望旁边有医院,有医院老人就比较安心。旁边有了医疗设施,旁边建老年设施就变得非常自然,很多人都选择了这样的便利条件。
模式7:老年设施与幼儿园并设
这种模式我们在日本也参观过,一边是老人,一边是小孩儿,可以共设一个庭院,小孩儿在外面玩儿老人看着都非常高兴,或者是老人跟小孩儿一块儿游戏等等,这样大家都很高兴,消除老人的孤独感。这种案例在中国不是很多,但是我想以后会多起来,特别是现在小孩儿少了,有些幼儿园小学空下来了,这样就压缩一部分,装修以后做成老人公寓,我觉得以后这种可能会多起来。
模式8:老年设施寓教于机构并设
美国拉萨尔村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养老项目,建在拉萨尔大学校园内。老人可使用拉萨尔大学的公共设施,与拉萨尔大学合作提供终身学习项目。人群组成:年龄至少65岁,高中以上文凭,具备参加拉萨阿尔村教育项目的身体和智力条件和相应的经济能力。
老人到这个大学以后可以给人家上课,其他很多部分是他们自己给自己上课,这种也非常愉快,他们觉得自己的能量能够发挥出来。有人评价做老人项目的开发商分三类,三流是卖房子,二流卖医院,一流就是卖大学。就是跟大学在一起,老人会更加积极健康,可能会销售的更好,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模式9: 在旅游风景区中开发养老社区或老年住宅
据全国老龄委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成为消除旅游淡季影响的主要力量之一。
对于怎么在旅游风景区中开发老年产品,其实是一个方向,值得大家关注。比如像海南、广西、云南等气候比较好的地方,可能现在就开展这方面的想法很多,也经常听到很多这样的说法,地产商拿了一块地,准备开发旅游地产,其中一部分就作为老年地产。全都做成老年地产也是不可能的,风险太大了,没有这么多人来,老年人来也是季节性的。
模式10: 引入外资,建世界型连锁老年设施
日本、瑞士养老成本非常高,劳动力缺乏,他们有时候想在中国建一个连锁,可以把他们的老人输入过来,在他们比较健康的阶段到中国来养老,甚至上世界其他好几个这样的国家去养老,中国的服务会比较好的,也比较便宜,实在不行了再回到本国,比如说80多岁了需要照护的时候,这也是其他国家想跟中国能够一块儿结合,搞这样一种形式,我认为也有一定的市场的可行性。
模式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引进管理模式
这方面案例很多,美国、欧洲包括日本也是这样的,都可能觉得中国市场很大。觉得他们的管理模式比较先进,比较成熟,想进来,但是这样的管理模式完全的移植过来也不合适。中国老人的生活习惯跟美国、日本有很大的差别,别外经济条件、思想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直接搬来他的管理模式有可能不能够很好的落地的,所以这需要有一个转化,这方面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
模式12:与服务业结合,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
日本津久井公司从提供上门洗澡服务开始,转型开发养老地产,成功地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开发。
我们觉得服务业是老人需求的重要领域,有些服务业以前做的特别好的,觉得我可以进入养老地产。
模式13:与保险业结合,利用险资投资养老地产
例如:泰康人寿、中国人寿、新华人寿等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准备,或者已经在积极的进入。
模式14: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比如说酒店业,他们在服务能力方面很强,也积极转向老年地产,把过去不用已经旧的酒店改造一下,有的人去酒店看能不能改造,首先看走廊,门大小这种硬件是不是可以做到,有的改造是非常容易的,也没有问题。
模式15:将旧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
比如说城市有很多老的旧医院,这种医院已经很败落了,改成老年设施很方便,因为原有的空间形式,是底层建筑,有电梯,空间比较大,这种都很适合改成老年建筑。小学、幼儿园也是可以改造的。把原有的国有资产,也不完全光是国有资产,私有资产也有这种可能,并不见得沿着马路边儿上。马路边儿上商业空间很大,可以做办公楼,在小区里面干别的都不适合,但是做老人设施就比较适合,又比较安静,有很好的服务就可以了。
总体而言,开发养老地产是具有挑战性的事业,我们提出养老地产的新思维,首先是拿来主义行不通。通过调研像日本、台湾、美国、欧洲的养老项目,觉得他们的东西做得非常好,但如果直接搬来却不合适的,通过一些深入的研究,发现包括对空间的比较、餐饮、服务等等进行比较以后,发现其实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应该摆脱既定的思维模式去创新,不要认为搞了坡道、加了扶手就算是老人设施了,一定要改变这种思想,其中有特别多的形式并且内容并不只是扶手和坡道。企业需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政策目前确实是没有完全到位,一些法律法规以及规划建设方面的政策也没有给出特别清晰的政策。还有策划规划的经验也不足。如果不顾科学、不研究市场,一味大干快上,或者动则搞大规模项目,将来一定会出现很多问题。
此外,应该注意规划设计与后期运营管理的前后呼应,这一点是有深刻教训的。慌慌张张就盖出来了,却不知道后面谁来管理,如何管理,结果导致项目经营困难,项目投资遭受损失。前期项目策划就要想到后期谁来管理,谁来营运,既要承接上面也要承接下面,才能把规划做好。整个养老地产是一个链条,综合性很强,做的时候需要全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