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农村旅游规划

福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

福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

 一、建设背景

(一)规划背景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目前虽有很多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土地等资源矛盾凸显等。
都市农业是伴随现代都市发展而发育成长的新型农业形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多。都市农业在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农业社会服务、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不断提高其机械化、专业化、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排头兵”。
福州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条件。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727万人,其中市区300万人。全市耕地面积196.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3亩。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完备,人才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发达,信息传播快捷,财力支持较强,能够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供必要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等要素支撑,更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有可能率先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必将进一步加快福州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发展现状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全市果蔬、茶叶、食用菌、畜牧、水产、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1.67万亩。肉蛋奶总产量40.14万吨(位居全省第二),生猪出栏290万头,家禽出栏2266万头。蔬菜产量300万吨(居全省首位)。设施农业异军突起,设施蔬菜面积达22万亩,其中标准钢架大棚3.2万亩。水果产量41万吨,其中李梅产量8万吨,柑桔产量11.4万吨,橄榄产量4.6万吨,枇杷产量3.3万吨,龙眼产量2.2万吨。食用菌产量24.5万吨(鲜品),秀珍菇、白色金针菇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产值亿元以上的县有罗源、闽清、永泰。茶叶产量1.9万吨,茉莉花基地面积达2万亩,茉莉花茶产值18亿元。水产品总量196.22万吨,产值352.6亿元。
2.现代农业进程加快,都市农业品牌影响扩大
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0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34家,年产值482亿元。全市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4个。福清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改革与建设试点县,连江县成为福建农民创业园,罗源、长乐、闽侯、闽清、永泰等五个县(市)成为福建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2011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市“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2012年又授予福州茉莉花茶“世界名茶”称号。在2012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推进会上,福州茉莉花茶荣获“2011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称号,位列全国农产品第11名,茶叶类第4名。2012年,全市农产品拥有省级以上品牌200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中华老字号9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福建名牌产品71个、福建省著名商标79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28个。
3.都市农业转型步入轨道,休闲观光产业初见成效
全市注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茶叶、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从单一生产型逐步向生产、生活休闲一体型发展,采摘园、民俗农庄、农家乐等形式蓬勃发展,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的场所。全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133家,农家乐270家,总投资15.6亿元,带动就业5000多人,年游客量近500万人,年营业收入10亿元。闽侯县被确定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福清天生园艺、闽侯棋盘寨和春伦生态茶园3家企业成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企业成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4.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以上。依托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研发机构、驻榕高校、科研院所,率先在全省建立“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工程”,6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4家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19家企业建立了专家工作站。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初步建立,推动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一)发展优势
1.突出的区位优势
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地处闽东南沿海闽江入海口,东临台湾,南、北面分别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圈相连,西面直通中国内陆经济腹地。福州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港口商贸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历史底蕴悠久,文化遗产丰厚,全市高度重视闽都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文献整理,为拓展农业功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多样的自然资源
福州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之一。土地类型、气候条件、生态条件、物种均呈多样性,有沿海的平原,沿江沿溪的冲积平原,不同垂直海拔高度的山区,多样性自然资源与优越区位优势相结合,构筑了福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优势条件。
3.扎实的发展基础
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8.29亿元,财政总收入599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9元,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具备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4.良好的科技支撑
福州作为省会城市,汇集了全省农业及涉农方面大部分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精英,科技资源与人才优势突出,为推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5.
重要的发展机遇
当前,全市正面临海西建设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对省会中心城市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给予强大支持。市委、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食用菌产业、福州茉莉花茶产业、休闲农业发展,以及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海上福州”建设等方面一系列文件和优惠政策,对新建设施钢架大棚和推广机械化插秧也实行了资金补助,2013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这些为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了提供良好环境。
(二)制约因素
1.认识程度亟需提升
个别地方对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认识不足,认为农业是弱势产业,税收贡献少,对都市农业的保障供给、改善生态、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等功能缺乏认识,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
2.资源约束日益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郊区土地资源刚性减少,劳动力、资金加速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 “在哪种地、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土地资源瓶颈制约最为明显,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菜篮子”适度自给难度大。
3.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全市农业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不高,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较少。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同时土地流转制度、金融信贷政策、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体制与政策仍不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4.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传统农业比重大,产业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2012年粮经比例45:55,经济作物比重偏小。同时,农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品种不对路,出现“卖难”现象。
5.农业开发深度不够
全市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先进设施和先进农艺相互融合的程度低。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不足。目前对农业功能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旅游上,对科教、文化、体验、娱乐、养生与健康等功能的综合开发有待于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尤其是有品牌高档品、高质品等精深加工品少,农产品附加值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6.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全市特色农产品不少,但品牌农产品以及通过创意手段包装出来的好品牌不多。农业生产种什么、种植后卖给谁,如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竞争对手是谁等一系列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自然资源条件和闽都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优势,努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品牌农业等,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使之成为城市优质“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多功能农业休闲观光样板区、美丽农村生态文明先行区。
(二)建设原则
1.服务城市
保障省会及周边卫星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供应,做到数量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合理、质量安全,实现产品优质、生态优良、景观优美。
2.繁荣农村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功能拓展、科技应用和管理水平提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三化同步”。
3.美化城乡
不断改善城乡生态人居环境,绿化城市,清洁农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影响,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富裕农民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吸引城市资金投向农村,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努力打造“三圈七产业多区(带)多基地五工程”的都市现代农业格局,即都市现代农业先导圈、都市现代农业带动圈和都市现代农业辐射圈;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水产、花卉苗木和休闲农业七大主导产业。通过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形成优势产业规模化的生产加工产业基地、产业带。强化优质农产品基础工程、现代农业提升工程、都市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工程、农业创意开发工程等五大现代农业支撑工程建设。
2015年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74万亩,产量达到315万吨;2020年面积达到177万亩,产量达到325万吨。
2015年水果生产面积达到75万亩,产量达到46万吨;2020年面积达到80万亩,产量达到60万吨。
2015年茶叶生产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2020年面积达到16万亩,产量达到3.5万吨。
2015年食用菌产量达到15.6万吨,总产值达到2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珍稀菌类占42%;2020年总产量达到25.1万吨,总产值达到28亿元,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珍稀菌类占45%。
2015年,全市肉蛋奶总量37.5万吨,生猪存栏规模控制在135万头;2020年,全市肉蛋奶总量37万吨,生猪存栏规模控制在155万头。福清市等畜牧大县(市)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控制在30%以下。
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18万吨;2020年达到250万吨。
2015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5.4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达121.48万亩,林木种苗基地达0.195万亩,以丰产竹林和油茶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分别达67.58万亩和25万亩;2020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1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达125万亩,林木种苗基地达0.3万亩,以丰产竹林和油茶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分别达81万亩和27万亩。
到2020年,全市创建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农产品30个以上。2020年,建成覆盖全市,全方位、多层次、布局合理、运行规范的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80个。
2.具体目标
(1)产业规模化
积极引导土地合理有序流转,稳步推进规模经营,着力打造一批标准高、特色明显、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引导农民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逐步走上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之路;培植和发展10家国家级、15家省级、20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推动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积极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到2015年培育3个部级、20个省级、100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到2020年培育5个部级、50个省级、200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2)产品标准化
在已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制(修)订与国际标准接轨并符合福州市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基本覆盖全市粮食、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和地方名特优农产品。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监测能力能够适应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需要。到2015年建成10个国家级、1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到2020年建成20个国家级、3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力争每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10家,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2个。
(3)模式生态化
鼓励可追溯农产品生态庄园式企业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区域品牌。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监管,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节能生产技术和生活节能新技术,做好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4)生产机械化和设施化
推广先进适用、适应福州地理条件的农机具,加快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割、植保等适用农机具的引进和推广,加强关键环节机械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继续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园艺设施栽培,每年力争建成以钢架大棚为主的各类大棚5000亩。
(5)管理精致化
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机耕路建设等多项举措,以实现精致田园化的格局。
(6)营销品牌化
积极推动和引导农产品争创名牌,加大对一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扶持力度。根据特色产业和农事活动特点,把福州茉莉花茶、福州橄榄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与福州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农业旅游品牌。
(7)市场信息化
充分吸收信息技术成果,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光缆入村、网络入户,为农村提供富农、助农、便农、乐农的服务,逐步推进农产品直接进入社区。加快福清、长乐两个福建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市的农村信息化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到2020年要全面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实现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化。
(四)空间布局与功能规划
在城市农业区,重点发展家庭农业、社区农业等城市农业;在近郊农业区,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总部农业、会展农业、现代种业、休闲创意农业;在远郊农业区,重点发展加工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休闲景观农业。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发挥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四大功能,使农业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休闲的生态氧吧、农耕文化的传承平台。
1.都市现代农业先导圈
(1)空间布局
以现有福州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区,包括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城区和城市周边闽侯的祥谦、南通、南屿、上街、荆溪,农业发展方向是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服务城市、美化城市。
(2)主要功能
主要是精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调节和科普教育示范功能。重点打造优质绿叶菜生产基地、闽江、乌龙江、马江沿岸的农业观光园以及高科技设施栽培、城市景观农业、农业主题公园、茉莉花主题公园、市民社区农园等,同时,依托城市技术、资金、人流密集优势,加强以农产品流通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升级改造;依托中欧都市现代农业研发中心,争取建立一片面积3000亩至5000亩的都市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空间特点表现为城中有农、农中有市、城乡融合、和谐共荣,将建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的核心层和典型区,在全市起到先导示范作用。
2.都市现代农业带动圈
(1)空间布局
以福州大城市建设远景规划的,包含福清和长乐全部、连江和闽侯平原区,以及对台交流为主的平潭岛,形成福州大都市区。该区主要是都市隙地、城乡结合部、辅城周围、对台交流的农业区,交通便利,贴近消费群体,重点发展精致农业、精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是福州都市现代农业的标志区域。
(2)主要功能
以经济生产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生活功能,同时对接市区,辐射带动乡村发展。重点发展以农业科技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各类农业园区为依托,建设融农业生产、科教文化、农产品加工、休闲体验及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优质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和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空间特点表现为组团式点状分布大范围农区,即以农中有城的特点为主,将建成承接先导区技术、资金、资源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区。
3.都市现代农业辐射圈
(1)空间布局
该区包括闽清、永泰、罗源的全部以及连江和闽侯的山区部分,以及与福州同城规划靠近福州的宁德部分县,如属福州语系的古田县、屏南县等。该区山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民俗民风古朴,主要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森林及自然景观旅游农业,成为福州市大都市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
 
(2)主要功能
以生态功能为主,兼顾生产、生活功能。在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休闲养生、闽都文化、温泉文化、民俗旅游以及低山丘陵森林和生态旅游产业、绿色农业、生态高效畜禽养殖、特色稻米和经济林果、中药材等,将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辐射区。
四、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一)
蔬菜产业
在己形成平原、沿海、海岛、山区等四大类型蔬菜基地基础上,构建优化的蔬菜生产网络体系,根据区域气候优势和地理特点,积极发展优势蔬菜生产,力保蔬菜均衡生产、稳定供应。
1.绿叶菜基地布局
在环福州城区的闽侯南通、南屿、荆溪、白沙、上街、竹岐,长乐营前、首占,连江敖江、琯头,晋安北峰山区及闽清县、永泰县的部分平地、邻近城区的低海拔山地,建立绿叶菜生产基地。基地要求土地肥沃、设施完备、排涝通畅、水质洁净、旱涝保丰,力争福州城区绿叶菜供给率达50%以上。
2.高山区反季节蔬菜布局
逐步扩大夏季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建立以闽侯大湖、闽清下祝为中心的万亩反季节大白菜生产基地片,以永泰大洋、盘谷为中心的万亩反季节花椰菜生产基地片,以闽清上莲和永泰大洋为中心的万亩秋延西红柿与瓜类生产基地片。
3.设施蔬菜布局
重点在福清、长乐沿海平原区大力发展大棚设施茄果类、瓜类蔬菜生产。建成以福清、长乐、连江为主产区的大棚茄果类、椒类蔬菜优势产业带,以闽侯为主产区的大棚瓜类、叶菜类蔬菜优势产业带。到2015年末,全市蔬菜设施大棚力争达到8万亩,其中钢架大棚5万亩,标准竹木大棚3万亩,到2020年,力争达到15万亩,其中钢架大棚10万亩,标准竹木大棚5万亩。
4.粮菜兼作区生产
加快蔬菜生产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布局,力促蔬菜生产从个体分散生产,逐渐向集约化、地域规模化方向发展,在部分优势和特色蔬菜品种上,形成生产专业乡或村,扩大主产地效应。重点在福清上迳、音西、江镜一带建立5万亩甘蓝生产基地,在闽清白樟、云龙一带建立2万亩西红柿生产基地,长乐文岭、湖南一带建立5万亩越冬马铃薯生产基地,长乐金峰、文岭一带建立5万亩西芹菜和萝卜生产基地,在闽清云龙、三溪、塔庄和永泰白云山一带建立3万亩芋头生产基地。
(二)
水果产业
1常绿果树晚熟品种生产区
在福州南部,包括福州郊区、福清、长乐、马尾以及闽侯、连江的平原区,发展晚熟龙眼、荔枝、枇杷等优质品种。
2.南方落叶果树早熟品种生产区
在福州北部,包括闽清、永泰、罗源的全县和晋安、闽侯、连江的山区发展早熟优质桃、梨、日本甜柿优质品种。台湾春蜜1号水蜜桃,海峡佳丽、艳光、千年红、中油5号、浓艳等油桃,翠冠梨、蜜雪梨及台湾台农和台中早熟梨系列品种等梨树,新次郎、太秋等甜柿。
3.传统优势果树生产区
大力发展橄榄、柑桔、李梅、枇杷等福州传统优势果类。在闽江两岸的闽侯、闽清建立优势果类橄榄种植区;在闽江下游(闽江口)一带和闽江口北部湾建立柑桔类传统产业优势区;在福清东张一带建立晚钟枇杷优势区;在永泰大樟溪沿岸建立李梅传统果树优势区。
4.琅岐、连江南方优质鲜食葡萄种植区
以琅岐岛为中心,辐射连江晓澳镇,发展南方优质葡萄产业带,建成万亩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以鲜食为主的福州优质葡萄产业带。
(三)茶产业
1.福州平原茉莉花生产区
包括福州仓山、闽侯、连江、长乐、福清、罗源平原区。以仓山为中心,辐射闽侯、长乐、连江、永泰等地,大力种植茉莉花,建立规模化福州茉莉花生产园区,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打造原料基础。
2.福州山区优质茶种植区
包括闽清、永泰的全县以及晋安、闽侯、连江、罗源的山区部分。重点建立福州茉莉花茶优质绿毛茶原料基地,更新茶树品种,逐步调整福云6号,推广发展榕春早、福鼎大白茶等优质良种,实现福州茉莉花茶茶原料本地化。因地制宜发展“榕台高山乌龙茶”,以闽侯雪峰为中心,辐射闽清、永泰、罗源等县,种植乌龙茶优良品种。同时,进一步优化茶类品种结构,适度发展品牌红茶。
3.福州茉莉花茶加工集中区
争取在闽江下游平原区建立1000亩的茉莉花茶加工产业园,解决目前茉莉花茶企业缺少加工基地瓶颈问题,同时将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其他要素,集中在产业园内同步发展。
(四)食用菌产业
1.区域结构布局
推动闽清、永泰、闽侯等县北部山区重点发展木腐型食用菌生产,加快新的替代原料开发;中部平原区充分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大力发展草腐型食用菌生产;南部沿海地区的福清、长乐、连江等地积极开发珍稀食用菌品种。
2.主导品种布局
引导闽清、永泰、闽侯等县重点发展香菇生产,闽侯、连江、长乐、福清等县(市)重点发展蘑菇生产,罗源、闽清等县重点发展秀珍菇生产,闽清、闽侯、晋安等县(区)的山区部分重点发展银耳和药用菌生产。
3.山区特色品种布局
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在闽清、闽侯、罗源等县发展夏季香菇、灵芝、银耳等特色食用菌栽培,形成山区特色栽培产业区。同时充分利用废弃山洞、防空洞等设施特殊恒温环境,进行食用菌周年生产。
4.加工与资源再利用布局
以仓山、罗源、闽清、闽侯、连江等县(区)为重点,开展食用菌加工与深度开发,逐步建立食用菌加工聚集区;在罗源、闽侯、闽清、福清、长乐等县(市)建立集约化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区。
(五)畜牧产业
1.种畜禽业
以福清、连江、闽侯等县(市)为主,发挥其资金、技术优势,在确保畜产品自给比例基础上,加快发展畜禽种业,重点建设3-5个国家级、省级畜禽良种基地,5-10个地方良种保护基地。
2.生猪产业
以福清市的渔溪镇、东瀚镇、海口镇、闽侯县的洋里乡、鸿尾乡、大湖乡的后洋村、马乾村和闽清的省璜镇、塔庄镇、上莲乡等乡镇为主,大力发展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生猪生产。到2015年全市生猪养殖规模化占70%以上,采用生态化模式占50%;2020年全市规模化占90%以上,采用生态化模式占70%。进一步改造和治理现有养殖场,努力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养殖,以及实现污染物处理达标后排放;整合中小猪场,争取建成20个万头以上的大型生态规模养猪场;扶持1-3家集种苗培育、饲料加工、生猪生产、屠宰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3.养禽业
以福清、长乐、闽侯、闽清等县(市)为主,稳步发展养禽业。沿海和平原地区以龙头企业带动养禽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果林山区大力发展生态鸡、特色土鸡等以地方特色品种为主的家禽养殖,满足观光游客和都市居民消费需求。
4.肉牛肉羊产业
以福清、闽侯、连江、闽清、罗源、永泰等县(市)为主,依托福建省远方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兼顾肉牛肉羊杂交改良推广和福州市闽南黄牛、福清山羊等地方良种选育开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肉牛肉羊生产,与此同时,通过开发草山、草坡资源及茶果园套种牧草,实现牧草品质改良并提高载畜能力。
5.奶业
以福清、长乐为主,抓好奶牛规模饲养和小区建设,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推广高产奶牛繁育、胚胎移植和高产奶牛配套饲养等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实行集中挤奶,保证牛奶质量。扶持福清宏宝露乳业公司等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扩张,以产业化带动奶业的发展。
6.兔业
在连江、罗源、永泰等县建设标准化肉兔生产基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基地+专业户”为模式,推进规模养殖。以连江玉华山兔场为龙头,积极创建绿色兔肉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六)水产业
1.水产养殖业
进一步拓展海水养殖空间,探索、推广湾外养殖模式以及消波堤防浪技术和新型大网箱养殖技术,积极开发浅海适养海域,发展湾外养殖新区。在符合相关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现有水域和宜渔荒滩、荒地、废弃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鲍鱼、海参、南美白对虾和鳗鲡等适合我市地理条件的海、淡水优高品种工厂化设施养殖。加快引进、研发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注重推广高优品种、生态养殖模式和节约型养殖技术;大力推广特色水产品养殖,建设金鱼产业园、发展“一村一品”渔业和底播养殖业,支持研发、应用可控生态精养技术在水产养殖上应用。
2.远洋渔业
以国家扶持远洋渔业发展为契机,重点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走多元化、规模化、综合经营、龙头带动、完善配套之路,确保全市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进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增加远洋渔业科技含量,建设和改造一批符合国际标准、设施先进的远洋捕捞渔船和辅助船。加强国际渔业合作,充分利用国家援外项目机遇,巩固发展过洋性渔业,着力建立2~3个境外养殖基地。
3.海洋捕捞业
在国内海洋捕捞渔船数和功率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逐步更新改造老旧渔船,鼓励渔船“小改大、木改钢”,全面提升渔船技术装备水平,改善渔船安全状况,发展“安全、环保、经济、节能、舒适”的渔船。控制发展资源破坏大的作业类型和方式,推广新型渔具渔法,优先开发中上层鱼类资源。强化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加大增殖放流等资源养护力度,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4.水产加工业
扎实推进福清龙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福建省海峡西岸(连江)水产品加工基地、福州马尾—快安—长安沿线水产品加工基地、海峡远洋渔业保税加工物流产业园等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和引进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经济附加值高的海洋生物化工、制药、保健品等高精加工项目和远洋水产品冷冻储藏库。支持水产加工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大宗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开发海洋保健品、海洋药品等生物制品。积极推进鱼糜制品、南美白对虾、烤鳗、鲍鱼、海藻等优势水产加工业发展。
(七)花卉竹木产业
1.优质花卉产业
努力在福清建成千亩花卉种苗基地,在闽清建成万亩园林苗木基地及省级园林苗木交易中心,在福州城郊建成万亩花卉基地。同时立足现有花卉产业基础,瞄准“名、优、稀、特”品种,引进先进技术、现代化设备,推广设施栽培,提升花卉基地规模和档次,重点发展国兰、洋兰、菊花、榕树等适销品种,引进台湾花卉品种,发展绿化苗木、盆花、盆景栽培基地。
2.竹木资源产业
在永泰、闽清、闽侯、罗源、连江、晋安等毛竹资源丰富的县(区)改造并发展竹林产业。竹林资源少的地方,可因地制宜发展毛竹和经济竹种。在闽江、敖江、大樟溪、梅溪等两岸大力提倡发展丛生竹,特别是麻竹、绿竹等笋用竹。城郊及旅游区附近,建立多种竹林结合的四季笋用竹基地。大力发展油茶林,推动连江、罗源、长乐、福清、永泰、闽清、晋安等县(市)区油茶林苗木基地建设。
(八)休闲产业
1.“依山”民俗生态休闲产业带
主要是起于晋安区鼓岭,北接连江贵安、小沧,西连闽侯江洋、大湖、荆溪等鹫峰山脉余脉地区,以及以旗山、青云山、云顶为代表的戴云山脉地区,含闽侯竹岐、南屿、永泰全境、闽清白云山、美菰林及福清一都、东张。利用其森林茂盛、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凉爽、民俗及农耕文化特色明显等资源优势,结合特色农业产业、农事节庆活动,发展集山区绿色农产品生产、生态休闲、农耕科普、民俗风情等功能于一体的“依山”休闲农业带。重点打造永泰沿溪片山区梅李赏花品果、闽侯荆溪关原里万亩竹林生态休闲养生及闽侯大湖农产品品鉴休闲农业聚集带。
2.“泮水”温泉养生休闲产业带
主要利用福州独具风骚的温泉资源优势,以“温泉古都,有福之州”为品牌,结合当地优美生态环境、特色农业生产、农事节庆活动等,发展区域特色明显的有福之旅温泉休闲农业聚集区,使之在休闲农业产业中独树一帜。
3.“沿江”亲水观光休闲产业带
主要是闽江干流至入海口沿岸的闽清、闽侯、马尾、长乐、仓山等县(市)区沿江两岸的乡镇和大樟溪沿岸永泰及闽侯的沿溪片乡村等。依托沿江特有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秀丽风光,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景观,拓展闽江水上游精品线路,开发依托景区、生态养生等风景优美、文人气息浓厚的“亲水”休闲农业带。重点打造以茶为媒,凸显福州特色的茉莉花、茉莉花茶主题公园、休闲观光带,以及“闽江两岸橘子红”为主题的区域休闲农业精品聚集带,以及融奇花异果、珍馐美馔为一体的东部新城琅岐休闲养生岛。
4.“滨海”海洋文化休闲产业带
主要是罗源湾、连江晓澳至黄岐、苔箓一线,长乐梅花、古槐至江田一线及福清湾,利用海岸线曲折、港湾多、岛屿多及海成湿地等特色资源,结合国家滨海旅游风景线建设和海峡两岸历史文化交流旅游线路开发,发展集滨海观光、旅游度假、渔业美食、海滨浴场、垂钓体验等为一体的海洋文化休闲农业带。重点培育“中国最美渔村”连江奇达为代表的水乡渔村及福清东壁岛海景休闲等滨海渔业度假休闲聚集带。
五、都市现代农业重大工程
(一)优质农产品生产工程
1.蔬菜产业工程
(1)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扩大反季节和具有季节提前或延后功能的生产模式规模,适当调减大路菜品种常规生产所占比重。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冬春蔬菜设施大棚生产,优化全市蔬菜生产结构布局。在山区继续推进大白菜、甘蓝、花椰菜等冷凉性蔬菜的夏季高山反季节生产以及瓜类、茄果类的夏秋延后栽培。
(2)标准化生产和检测体系建设
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在闽侯、福清、长乐、永泰、闽清等五个蔬菜生产重点县(市),分别建立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施示范区(片)。以蔬菜标准园创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区建设为抓手,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示范带动蔬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和效益提高。完善和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及产品分级、包装、贮运等标准制定,尤其要尽快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和规范农民生产行为,实现科学安全用药。
(3)质量安全生产和设施蔬菜工程建设
大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大面积采用防虫网、粘虫色板、杀虫灯、性诱剂、膜下滴灌等物理、生物防控病虫害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尽快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五项制度,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引导产品分级、包装标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倡导良好农业生产方式,加大产品推介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安全优质蔬菜市场占有率。继续推动设施蔬菜发展,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的水肥一体化钢架设施蔬菜大棚,建成闽江口到福清湾设施蔬菜产业带。发展蔬菜智能化、集约化育苗,逐步形成蔬菜专业化育苗。
(4)加工工程建设
通过扶持蔬菜生产、贮运加工及供销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和生产设备,以及速冻保鲜、脱水等技术,以长乐市古槐镇、鹤上镇为试点,积极建立蔬菜加工、贮藏集中区。发展订单生产,促进产、加、销衔接,完善蔬菜产业链,实现企业带动基地发展。
2.水果产业工程
(1)常绿果树晚熟优质品种基地建设
建立以长乐青山龙眼为中心,辐射福清市、闽侯县的5万亩晚熟龙眼产业带。品种有青山0号、溪北1号、扁核榛、东宝9号、立冬本等。建立以福清东张为中心,辐射长乐、闽侯的万亩晚熟荔枝产业带,品种有东刘1号、下番枝、大丁香、红绣球、海南无核、双叶荷肩苞等。建立以福清一都为中心,辐射连江、永泰的10万亩晚熟枇杷产业带,品种有解放钟、太城4号等。
(2)落叶果树早熟优质品种基地建设
建立以闽侯江洋农场为中心,辐射闽侯雪峰、晋安北峰日本甜柿千亩采摘休闲生产基地。建立以永泰红星、白云为中心,辐射闽清上莲、省璜、三溪的早熟梨、桃万亩生产基地。建立琅岐葡萄生产为主的现代农业精品科技园。
(3)传统优势果树品种基地建设
在闽侯、闽清等县引导建立以闽江两岸为中心的10万亩橄榄产业带,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应用高接换种技术扩大大果型惠圆、大长营和鲜食型橄榄种植比例,以及特异高钙、高黄酮优良品系。开发橄榄药用和保健食品,普及鲜食橄榄食用。推动建立以闽侯县为中心,辐射闽清、晋安、连江、罗源等县(区)的10万亩优质脐橙、福桔和马鼻蜜桔产业区域。结合大樟溪沿岸的赤壁、千江月、天门山、青云山等登山、漂流旅游景点和项目,建立永泰大樟溪两岸李梅休闲观光产业带。
3.茶产业工程
(1)产业加工集群基地建设
争取在闽江下游地区建立1000亩、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的福州茉莉花茶现代化加工创业园区,形成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福州茉莉花茶加工集群。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首批农业重要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种植及茶产业发展系统”,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争取在鼓山建设茉莉花茶休闲博览园,在西湖公园建设福州茉莉花茶文化遗产博物馆和世界茉莉花种质资源圃,在仓山区帝封江建设福州茉莉花茶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福州茉莉花茶的文化观光旅游业。
(2)茉莉花生产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茉莉花种植,力争建成5万亩以福州城门、连江、闽侯为中心,并辐射福清、长乐、罗源等县(市)的茉莉花种植基地,为打造产值达50亿元的福州茉莉花茶产业,提供优质、充足的福州茉莉花原料。在乌龙江畔筹建千亩集观光、休闲、示范、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福州茉莉花主题公园。
(3)茉莉花茶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以罗源县、永泰县为中心,连江县为重点,更新茶树品种,逐步调减福云6号,积极推广榕春早、福鼎大白茶等优质良种,着力建立10万亩优质绿毛茶原料基地,努力实现福州茉莉花茶绿茶原料本地化。
(4)同步推进其它茶类发展
在闽侯雪峰发展台式乌龙茶,在闽清下祝、永泰红星等地发展乌龙茶、红茶等,在罗源、连江发展优质绿茶。适度开发茉莉红茶、茉莉岩茶等茉莉花茶衍生品。
4.食用菌产业工程
(1)生态优质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重点支持现代化、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循环农业项目、食药用菌深加工示范基地项目,实现农业资源和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改善食用菌栽培设施、建立智能化控制系统,引导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周年生产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绣球菌、灰树花等中高档工厂化食用菌品种,着力建设食用菌现代化企业。在罗源县建设日产20吨金针菇自动化瓶栽生产线;在福清市、闽侯县分别建设日产5吨、6吨的绣球菌工厂化生产线;在福清市建设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固体废物栽培蘑菇、灰树花生产基地;努力在闽侯县建设1000亩的“林下仿野生栽培灵芝基地”和观光园。
(2)做大加工龙头企业
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不断增强食用菌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扶持建设福建省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在仓山区、闽侯县重点发展灵芝、猴头菇、灰树花等药用菌加工产业;在福清市发展绣球菌精深加工,在晋安、闽侯、马尾、闽清等县(区)发展香菇、木耳、蘑菇产品精细加工,积极引进先进烘干技术和设备,努力发展菌菇罐头、真空食品、太空食品、速冻食品等产品。
(3)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用菌产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用菌产品。全市争取新建10个规模化、设施化、集约化、现代化高效优质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重点在闽侯、长乐、连江等县(市)建设蘑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罗源、闽清等县建设秀珍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闽清、闽侯等县建设灵芝标准化示范基地,在闽清、罗源等县建设香菇标准化示范基地。
5.畜禽产业工程
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为载体,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努力建成200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无害化处理的生猪、奶牛、家禽、兔等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
(1)畜禽良种工程
按照“做强主导品种,做大特色品种,开发地方良种”原则,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突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重点抓好福清山羊、长乐灰鹅、福建黄兔和闽清毛脚鸡原种保护和福清市永诚畜牧有限公司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同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新技术,普及猪、牛和禽人工授精技术,加快品种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促进畜禽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高。
(2)畜牧业设施化建设工程
尽早启动“畜牧业设施化建设计划”,重点对生猪存栏300头以上、奶牛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进行自动化、信息化设施改造,争取两年试点、三年推广普及,力争到2015年,设施畜牧业覆盖面达到80%以上,自动化装备的畜牧业设施化水平占规模养殖场70%以上。
(3)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程
重点对禁养区外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50头以上、蛋禽存栏3000头以上的养殖场畜禽排泄物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水排放达标。
(4)草食动物养殖工程
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草食兽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在福清、罗源、闽清、连江和永泰等县(市)发展年出栏肉羊300头以上的专业场(户)500家,年出栏肉兔5000头以上的专业场(户)300家;新建5个标准化规模奶牛场,新建2个连片500亩以上青贮玉米等优质牧草示范基地;积极扶持具种植、养殖、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利用地方品种与外来良种杂交,缩短肥育期,提高商品率,重点生产优质高档羊肉和兔肉,以满足市场需求。
(5)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工程
按照“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努力构筑符合福州实际的现代动物防疫体系,全市计划建成比较完备的动物防疫六大系统,即重大动物疫情预警与指挥系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动物检疫与监督管理系统、兽药质量检测与残留监控系统、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物资保障系统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系统。加强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在全市推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动物及其产品标识管理系统,开展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追踪,建立和改造市、县畜牧兽医部门信息中心。加强饲料安全生产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市级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完善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建立饲料安全预警体系,完善饲料安全评价体系,全面推行HACCP等标准。
(6)畜牧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工程
重点在畜禽良种选育、饲料资源开发、新型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研发、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畜牧业环境综合治理和畜禽健康养殖标准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并迅速组装应用于产业化示范。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扩大科技普及面,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
6.水产产业工程
(1)打造榕台渔业合作交流平台
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榕台渔业合作的空间和内容,全方位加强渔业科技、文化、良种、加工、资金、技术、管理、养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尤其在远洋渔业、资源养育、生态保护、海上执法、海难救助、科技研讨、良种选育、技术推广、渔会制度、渔港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实现两岸互利互惠,推动福州市乃至全省渔业发展。
(2)
打造休闲渔业发展平台
以“福州金鱼”这一烫金名片为载体,着力建成都市型渔业休闲平台。积极筹建观赏鱼行业协会和养殖基地,实现从传统养殖鱼类向开发观赏水生植物、饵料、休闲游乐方向发展,以延长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福州观赏鱼产业。拟在闽侯县选址筹建“生产基地、展示展销中心、种苗保护与创新、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福州(闽侯)金鱼产业园”。探索推进市海洋与渔业局和市旅游局合作创建市级休闲渔业基地,5年内争取创建休闲渔业基地20家,开发建设公园式基地、园林式庭院、生态式乡村,形成以养鱼、钓鱼、品鱼、观鱼、购鱼为主要内容的“水乡渔村”休闲渔业产业。
(3)打造现代远洋渔业产业基地
在福州辖区内选择交通便利、港口条件好的区域,规划建设一个集海洋生物保健食品和药物研制、水产品精深加工、远洋产品展示、对台合作交流、后勤补给、渔船维修、渔工培训、渔船停泊、生产调度等功能于一体高水准的现代渔业产业基地。
(4)打造渔业品牌战略平台
对获得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或者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的渔业企业,给予适当资金奖励。引导鼓励加工企业赴境外宣传和推介福州水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积极推进烤鳗、鱼糜制品、南美白对虾、鲍鱼和海藻类优势加工业发展。到“十二五”末,争取烤鳗产值45亿元以上、鱼糜制品产值40亿元以上,南美白对虾产值25亿元以上,藻类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贝类产品加工产值6亿元以上。制订完善福州渔业特色产品地方行业标准,重点推进“福州鱼丸”“福州金鱼”等地方特色产品的标准化工作,推进福州“鱼丸之都”、“金鱼之都”和“鳗鲡之都”的品牌宣传工作,将福州打造成名符其实的“特色渔业之都”。
7.花卉竹木产业工程
(1)发展壮大花卉产业
加快福州花卉博览园(花卉市场)和台湾花卉品种引种基地(园区)、研发中心建设,建设花卉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在福州北峰和建新等老花卉基地建成花卉租赁和零售中心,进一步发展壮大花卉产业。
(2)促进发展林竹产业
重点建设以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大径材、珍贵树种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加快绿化苗木培育基地规划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林农培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绿化大苗和珍贵优良乡土树种;改造现有竹林,扩大竹林面积。
(3)推动竹木加工产业
发展家具、根雕、木雕、竹雕、藤草制品等传统竹木工艺品和油茶加工业,大力发展林产品流通集散基地。
(二)现代农业引领工程
充分发挥和整合都市资源优势,着力把福州农业建设成为集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和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区,持续增强其示范能力、复制能力、提升能力和辐射能力。
1.农业机械化工程
围绕福州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农机装备总量,不断提高农机作业水平,计划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5万千瓦,2020年达到150万千瓦。2015年,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38%,到2020年达到50%。加快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发展水稻机械插秧和蔬菜、食用菌、福州茉莉花茶等产后初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加快农机服务社会化进程,增强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农机装备市场建设,争取农业部支持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农业装备交易中心。
2.设施农业工程
集成福州市的资本、科技和人力资源,积极发展高投入、高产出、规模化、工厂化的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优先扶持蔬菜与食用菌设施生产。按照平原发展冬季蔬菜大棚、高山发展夏秋季反季节蔬菜大棚,以及夏季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区域分工,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发展塑料大棚、玻璃温室为主体,有土和无土栽培相结合,合理安排生产季节,满足春淡秋淡市场菜篮子供应,周年能生产和供应各类优质、新鲜、时令的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农副产品。
3.农业信息化工程
把计算机技术、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GPS定位、遥感遥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与决策知识系统等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精准农业。重点建立果、蔬、茶,节水、节肥、温控等精准农业及智能化的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实施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养殖,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实现节本增效的目标。整合现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资源,建设以“福州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专业网站为骨干,基层信息服务点为基础的市、县、乡、村(企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四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招商引资、产品展示、项目申报等服务功能,实现农户与专家、企业合作社与政府、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农产品品牌工程
着力打造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市场覆盖率和竞争力。根据福州特色重点建设一批集农产品批发交易、展示展销、出样订货、物流配送、电子结算于一体的国际、国内农产品交易展示平台、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检测平台。利用福州农业综合优势和高科技育种优势,调整优化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全方位展示福州农业的魅力。
5.龙头企业壮大工程
争取通过设立福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基金,建立相关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大财政信贷税收等支持力度,促进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和提升,力争培育一批产值过十亿元、三十亿元的龙头企业集群。充分发挥福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作用,加强企业间合作,共同推进全市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品牌、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型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带动能力,拉长产业链条,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支持“成长型”龙头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知名企业联姻,加快组建区域性、行业性企业联盟和协会,不断提升企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
(三)都市农业园区示范工程
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型、精品型、生态型、休闲型、科普型、创意型、循环型、教育型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福州都市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农产品市场资讯的“信息港”和现代农业技术、设备、品种的“博览园”。争取每个优势特色产业在区域内都有一个引领功能强的示范园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放大效应,将更多的涉农项目引导到园区内,同时尽可能完善建立农业生产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使更多的技术风险、品种风险、作物风险、市场风险集中消化在示范园中。
1.福州世界级茉莉花茶产业园区
充分发挥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的优势,积极打造福州世界级茉莉花茶产业园区,主要内容:(1)争取建设1000亩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加工区,设立茶企总部,使规模(年产值3000万以上)福州茉莉花茶企业都能入驻产业园,统一进行标准化、清洁化加工;(2)建设3000亩福州原生态茉莉花生产基地;(3)争取建设世界级福州茉莉花茶专业市场、茶业电子交易平台。(4)建设茉莉花拍卖市场;(5)争取建设福州茉莉花茶文化遗产博物馆;(6)建设福州茉莉花、茉莉花茶的科技创新中心、专家楼、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7)建设福州茉莉花的文化产业园;(8)建设高品位茶叶会所;(9)建设世界级的集茉莉花茶、茉莉精油、茶多酚、儿茶素等提取加工为一体的福州茉莉花和茶深加工产业链,实现福州茉莉花茶产业消费升级;(10)科学规划和个性化创意设计相结合,建设教育、观光、休闲园区。建设目标为:(1)打造世界级品牌名片;(2)集企业总部,科技研发,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商务、科普教育为一体。
2.现代农业精品园艺科技园
福州琅岐镇(岛)地处闽江入海口,三面绕江,东面滨海,历史上为福州的鱼米之乡,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琅岐雁行洲为四面临江的洲屿,生态条件十分优良、土地平坦肥沃,该洲生产的琅岐葡萄、西甜瓜、花椰菜颇负盛名,是琅岐及福州重要的农业品牌,目前已有生产基地面积2万亩。建设内容:(1)建设葡萄种质资源圃100亩,观赏性葡萄园500亩。(2)建设西甜瓜品种展示园200亩,建设观光瓜果类的精品园区500亩,包括观赏瓜果类及花卉的创意栽培。(3)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1500亩,其中蔬菜品种展示园200亩,设施钢架大棚500亩。(4)建设休闲园、休闲馆200亩,包括吃住配套设施建设。(5)田园规划建设等。
3.长乐蔬菜生产加工集中园区
园区已建成投产的设施蔬菜钢架大棚2000亩,露地栽培1万亩,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50亩,蔬菜冷库1000㎡,采后处理车间500㎡。计划扩建设施大棚到4000亩,露地基地2万亩,再建设50亩的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2个。采后处理车间1000㎡,蔬菜冷库3000㎡,冷藏能力5万吨以上,配有冷链运输工具等。项目建成后形成鹤上、古槐集蔬菜生产、加工、贮运、营销为一体的集中区,并形成专业化分工。
4.连江官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连江县是福建省政府批准的“福建农民创业园”。该项目已建成设施蔬菜钢架大棚800亩,智能化育苗温室2000㎡,容纳10万对(肉、蛋)鸽的养鸽场。建设目标:以生产为主,建成集生态循环利用、观光休闲、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内容:(1)建设钢架大棚1500亩,主要是大棚蔬菜、园艺花卉生产;(2)建设容纳20万对鸽场设施,肉鸽与蛋鸽并重,占地100亩;(3)肥料加工厂,用鸽粪生产微生物肥料,用于农作物生产;(4)观赏园艺生产区,主要是花卉、园林珍贵树种、观赏蔬菜等;(5)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和配套设施建设。
5.罗源县食用菌产业科技园
罗源县是福建省批准的“福建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也是福建省食用菌主产区,该县生产的秀珍菇占全国总产量7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项目以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食用菌龙头“益升”公司和专业化秀珍菇菌包生产企业“华源”公司为依托扩大建设规模。“益升”公司自有土地55亩,已建成金针菇、杏鲍菇袋栽生产线、产品加工配送车间。建设内容:(1)建立韩国进口的自动化瓶栽金针菇生产线1条。(2)依托2家大的企业建设专业化菌包生产线5条,年产菌包1000万袋。(3)建设设施秀珍菇500亩。
6.橄榄标准化生产园区
闽侯县和闽清县是我国橄榄主产区。闽侯县是“中国橄榄之乡”,现有橄榄面积6万亩,产量5万吨。闽侯县优良品种有惠圆1号、福榄1号、檀香、甜榄等46个,现已通过橄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验收,目前全县有百亩以上连片橄榄基地42家。闽清县橄榄面积4万多亩,其中有甜橄榄示范区面积6000亩,由于地域特殊,该县的橄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在多年的优质橄榄品种评比中,很多产品获得金奖。建设内容:(1)在闽清的梅埔建立橄榄种质资源圃200亩,橄榄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2)以闽清梅埔、闽侯白沙为中心,沿闽江两岸推广嫁接甜橄榄品种,每年嫁接2000亩;(3)在闽侯县、闽清县的橄榄主产区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每个3千亩,共1.8万亩。
7.畜牧业生态循环综合示范科技园
建设内容:(1)生态畜牧场建设(包括沼气池配套建设);(2)蔬菜、食用菌基地建设、果园建设;(3)有机肥厂(菌肥厂);(4)农产品加工配运;(5)生态治理与生态循环利用;(6)环境的治理与美化;(7)园区内各产业的规划布局;(8)科技研发基地建设;(9)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设备调离与管理。建设目标:建成集农业生产、加工贮运、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科技研发、示范现代化科技园。
8.福州香甸园现代都市休闲农业
园区内海拔最高点539m,最低点200m。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独特小流域气候。北邻闽江,水质优异且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距福州市中心仅35km;324国道、316国道及其连接线。园区以闽都文化创意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内容:(1)都市休闲农业。引进示范推广台湾良种,种植珍稀绿化苗木,发展生态林下贵重中草药种植。(2)闽都文化创意休闲产业—海峡两岸生活产业园,打造海西大都市的生活主义者的伊甸园--高端休闲、养生产业,达到“枕云听山品自在”意境。(3)福州滨江闽江水文化科技项目。榕台合作首创弘扬闽江水文化平台。闽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用水、高科技水处理的专业平台。在福州CBD核心区——海峡西岸“金外滩”,发展总部经济,建设北江滨重要的文化休闲景观与平台。
9.福州农业科技园
以福州市蔬菜研究所南通新所址为依托,整合市级其它农业科研单位、技术部门成立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并以农科院为核心建设福州农业科技园。科技园区将成为福州农业的创新中心,展示中心,技术成果的孵化器,对外合作交流的主要平台。
(四)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工程
依托福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与中欧农业合作研发中心,福州市农科所、福州市菜科所,围绕都市农业环境与城乡生态保护、都市农业生产结构与品种改良创新、都市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都市农业景观与产业规划设计、都市农业信息与现代农业装备五个方向,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等省市级本土农业科研院校所以及国内外位居特定学科前沿的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战略合作,培育农业科技研发的高端团队,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创新源与思想库。到2015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2020年达到60%。
1.实现农业科研能力创新
努力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利用省会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设备、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形成战略联盟,以科技型园区、龙头企业为平台,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以技术要素入股参与开发经营。科研攻关要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形成一批突破性重大科研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引领作用,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着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的科技、人才支撑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要在种子种苗、生物技术、设施农业、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可推广复制的轻简化技术与相关产品、农业环境保护、物流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构建都市农业种养技术新模式,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都市现代农业科技集成与示范基地。
2.实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鼓励和支持应用研究型的农业科研机构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形成新的科技产业群;鼓励和支持企业、民办技术服务组织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使之成为连接科技与生产之间的纽带,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特别是依托目前产业发展格局和现有4家国家农产品加工研发分中心及4家院士工作站,建设几条由农业院士领衔的年产值过50亿元的农业科技产业链。
3.实现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创新
重点培养一批各个学科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农业管理人才、企业家。加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研、营销、管理、创意人才,为农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因地制宜地开展以职业技术培训为重点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和从业者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4.创建国家级农业行业技术创新中心
根据福州特色优势产业布局,争创茉莉花茶、食用菌、蔬菜、橄榄、李梅、福桔等国家级农业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重大课题研究,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5.加快种业创新
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引进合作和企业优化组合、专业化分工及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种业良种研发、示范推广体系和种子交易集散中心。重点:力争培育1个蔬菜新品种研发和种苗繁育中心、1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鼓励企业利用省会城市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与高校、级科研机构实行战略性合作,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走“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发展之路。建设“种子产业园”,引入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种子企业,吸引境内外知名种子企业落户福州,形成以福州为中心、以海西为纵深、联结东岸、辐射省内外的种子交易集散中心。支持优良品种引繁与推广,推进建设一批工厂化、规模化与市场化的现代优良品种引繁示范基地,重点突出蔬菜、食用菌优质种苗基地建设,提高福州市种苗繁育水平。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基地建设,加大优良品种的展示、示范与推广力度,提高新品种覆盖率、提升品种优质率。加强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和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与合作,重点加强榕台种业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境外农作物种子收集、储备、开发、利用。
(五)休闲农业与文化
创意工程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资源为依托,以工程为支撑,以休闲农业组团开发为重点。重点打造以下六大休闲农业工程。
1.农业文化创意及示范点创建工程
深度挖掘农业文化,积极筹建农业文化博物馆。根据地区特色农事特点,推动设立福州大棚蔬菜节、罗源食用菌节、福清枇杷节、连江西甜瓜节、永泰李梅节、福州茉莉花节、长乐龙眼节、鼓岭萝卜地瓜节、闽侯闽清橄榄节等节会。“十二五”期间,在全市有条件的县(市)区选择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地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意义的休闲农业园区及乡村旅游示范村,争取建成80个市级以上(含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0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在此基础上,全市重点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5个,以带动全市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
2.休闲品牌创新工程
结合农业部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活动,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魅力休闲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点。在全市范围内评定一批三到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经营单位,建设一批生态农庄、休闲农业示范点,发展3-5条有一定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产业精品旅游路线,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品牌,以扩大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
3.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各类农业农村扶持资金,加快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改造完善休闲农业场所圾垃污水处理、厕所、安全、消防等设施,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改善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绿化、村容美化。引导生态茶果园、现代农业园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休闲设施建设,为拓展农业休闲功能创造条件。
4.人才队伍培训工程
抓好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依托在榕各高校旅游院系,针对休闲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范管理开展培训。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注重打造休闲农业的特色服务品牌。加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通过开办培训班,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服务人员的素质。
5.文化提升建设工程
将传统农业文化与时尚农业文化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文化发展体系,全面提升福州市休闲农业文化的影响力。充分挖掘、总结和提炼闽都文化、闽江文化及福州特色农村、农业文化,形成福州休闲农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和价值,打造福州市休闲农业文化特色品牌。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知名度,通过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会展、体育赛事等进行宣传,多种形式吸引和引导游客对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关注与参与。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争取将都市现代农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列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通过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成立福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及时解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作配合、职责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多元投入
各级都要加大城乡统筹和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导向作用,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园区建设、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产品开发、文化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现代农业,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推动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进一步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培育发展农村互助担保基金、担保公司、小额信贷促进会等农村信贷中介组织。积极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形成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现代农业投入格局。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环境整治,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都市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资源整合利用新模式,通过集成土地资源实现园区化、集约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经营,为不同性质土地资源整合利用和优化配置探索路径。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由政府、企业及农户三方共同构成的风险互助等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确保都市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加强对基本农田、水源地、生态湿地的保护。
(四)强化基础设施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快基本农田、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继续开展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打造两江四岸、大樟溪、敖江生态走廊。依法加强土地、植被、水资源的保护,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完善农田排灌体系,加大小型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力度,确保小型蓄水工程安全运行。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继续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开展趋势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治理和海洋生态修复,推动重点流域、主要海湾和近岸海域污染治理。
(五)加强人才培育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现“有明确的工作职能、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优良的推广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大幅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使其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加大以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引进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实施基层紧缺人才补充计划,每年招聘一批大中专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安排基层农业实用人才参加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每年对1000名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等知识更新培训。依托现有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实地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技能。
(六)强化服务体系
强化市、县(区)、乡镇服务体系和基层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能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施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档案记录、现场田间督导等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工作。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建立专业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检员制度,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建立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
。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市农业信息网和“12316”农业服务热线“一网一线”建设为核心,统筹其他涉农信息网服务站、点资源,充分发挥“一网一线”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机械化服务体系,增强农机技术培训、安全保障、配件供应、维修服务和用油保障能力。推动构建和完善农业信贷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业投融资体系、农业产业基金、农业担保体系、农村信用体系,为建设都市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七)强化应急保障
建立完善防灾减灾预警信息系统,将重大动植物疫情预警与指挥系统、农业技术报务信息平台、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等农业服务系统有机组合,最大程度上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以上村级动物防疫员。加强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和冷链建设,市县两级达到国家二级兽医实验室标准,能够开展常规监测和疫病诊断工作。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按照“早、快、严、小”原则,快速拔点灭源,同时采取隔离、封锁、扑杀销毁、紧急免疫接种、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严防疫情传播。
来源:中国农业规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