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建康宫
建康城是东晋、刘宋、萧齐、萧梁、南陈五代京师的名称,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东晋建都建邺城后,改名建康。并按照西晋旧都洛阳格局,对东吴建邺城进行改建,新建皇宫“建康宫”。之后的南朝政权四个朝代沿用建康宫城未有改变。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西方的古罗马被称为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元朝,建康府先后改称建康路、集庆路。
吴的都城周20里余,南北长,东西略短,位置约在今南京城北部。宫城在城内偏北部分,西为孙权建的太初宫,东为孙皓建的昭明宫和苑城。
东晋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吴旧城,增辟九座城门。齐时在土城外包砖。宫城是东晋咸和年间在吴昭明宫、苑城的旧址新建的,称建康宫,又称台城。据记载有宫墙三重,外周八里。南面正面是大司马门,直对都城正门宣阳门,两门之间是二里长的御道。御道两侧开有御沟,沟旁植槐、柳。大司马门前东西向横街,正对都城的东、西正门。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东北郊。宫城北有华林园,原是东吴的旧宫苑,宋时加以扩建。覆舟山有乐游苑,宋时就东晋药圃建成。玄武湖在都城北。东晋时筑长堤以防水患,并引湖水通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内诸沟,再下注南城壕。
建康无外郭城,但其西南有石头城、西州城,北郊长江边筑白石垒,东北有钟山,东有东府城,东南两面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栅,设篱门,成为外围防线。都城南面正门即宣阳门,再往南五里为朱雀门,门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桥朱雀航。宣阳门至朱雀门间五里御道两侧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也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秦淮河南岸的长干里就是著名的居住里巷,北岸的乌衣巷则是东晋王、谢名门巨族累世居住之地。王公贵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东青溪附近风景优美的地带。
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有五百余所。著名的有同泰寺(今鸡鸣寺前身)、瓦官寺、开善寺和城东北摄山的石窟寺等。
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长江,又从秦淮河引运渎直通宫城太仓,运输贡赋,北引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运渎,以保证漕运和城壕用水。
建康城作为都城的三百多年中,不断发展,商业繁华,人才荟萃,文物鼎盛,成为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1129年,宋高宗也曾一度来过金陵,并改江宁府为建康府,表示要在这里领导抗金,恢复北宋的河山。
1135~1162年,建康城先后四次重修。建康城内的布局是:将南唐宫城改为行宫,宫门前的虹桥改名天津桥(今内桥)。行宫的东、北、西三面大多是军营,官署和学校主要在行宫的东南面,如今的夫子庙就是宋代开始建立的建康府学。商业区和居民区,则集中在行宫南面和西南面的秦淮河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