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建筑
法式建筑遗迹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法国租占广州湾后,在法租界赤坎建筑医院、教堂、炮楼等。这些建筑虽然是湛江建筑工匠施工,但设计为法国工程师,因此,建筑物完全西化法式。
赤坎修女院(育婴堂) 坐落在赤坎新华路与大德路交汇处北侧,是霞山天主教堂附属之修女院,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层楼,哥特式门窗,重叠歇山顶。中西合壁,风格独特。建筑面152平方米,后侧有育婴堂。由于城建发展,此建筑物已拆除。
法国医院(今市妇幼保健院前身) 位于赤坎南方路东端,民国8年(1919)动工兴建,民国11年(1922)建成开诊,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物为两层,平面布置取长方形,设柱券回廊,形成架空地板,层顶有反坡和四坡红色瓦顶。门窗拱券式门窗洞,加外层活动白页窗扇,色调注意冷暖和谐,淡雅、明快。门窗全用绿色,只有半圆拱亮分配以色彩玻璃,墙面涂淡黄色。民国34年(1945)民国政府收回广州湾设湛江市后,将法国医院改为湛江市立医院赤坎分院。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将该医院改为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后来妇幼保健院扩建,将原法国医院建筑物拆除。
南洋风格楼房
1920年起,赤坎一些商贾大兴土木,建成一批富有南洋热带风格的楼房。
广州湾商务会会馆 位于赤坎民主路,民国11年(1922)由赤坎各商号筹款在原平房旧址兴建。民国12年(1923)破土动工,民国14年(1925)落成。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顶有钟亭,设置自鸣钟报时,既有南亚热带风格,又有西欧法兰特色,是赤坎最早的现代堂皇建筑。会馆建成后,成立广州湾商会,属下有30多个同业公会,会员人数过千,是粤西地区最大的商会。1991年广州湾商会会址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酒店 坐落于赤坎中山二路,陈学谈出资兴建,由赤坎建筑商兼设计师梁日新负责建造,光打木桩处理地基花了一年时间,民国28年(1939)建成。楼高4层,是粤西时下最高的现代建筑,呈梯型平面,总面积3466平方米,内有花园,典型南洋热带建筑风格,气势宏伟,招牌由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题。集餐饮、娱乐、旅业于一体,设施较好,内有餐厅10个,客房百间,娱乐场地数处,是当时南路最大的酒店,在省港澳及东南亚享有盛誉,也是著名的老字号酒家。
宝石大酒店 位于赤坎中山二路,1930年代初由许爱周出资兴建。一字排 6 间宽阔的二层楼房相连,骑楼阳台贯通,建筑追求华丽新颖,采用优质材料的精致工艺。外墙装饰中西合壁,庄重典雅,内有花园配套,是1930 年代初期,粤西最豪华的高级酒楼,在省内也是首屈一指的著名旅舍。许爱周创办的“顺昌航业”,首艘客货轮“宝石号”行走湛江至香港两地,其售票厅和候船厅均设在宝石大酒店内。
大中酒楼 位于赤坎中华路和中兴街交汇处, 1930年代中期,由潮州商人陈文波出资兴建,宝石大酒店落成后不久开业。建筑独具一格,因势利导,沿街伸延长达百米,均高达三层,外用精美围栏与马路分隔,是当时粤西最大型的群体建筑。经营饮食、旅业和娱乐,以饮食业称著,赤坎有“食在大中,住在宝石”之说。楼房整体南洋风格,西洋情调,阳台宽敞,内厅则点缀中华文化,巧夺天工混为一体。遂溪秀才陈伯常所作一联挂在门前:“大问题,讲食讲住;中心点,宜室宜家”引人入胜。抗战时,一墙之隔的同乐戏院被盟军飞机误炸,夷为平地,大中酒楼却逃过一劫幸存无恙。
各地民居旧宅
清末民初,赤坎形成繁华商埠,不少外地人随乡入俗,安家落户,招引同乡聚居,赤坎居民日益增加,住房屋宇不断增多。居民除了简易的茅草房、泥砖屋外,一般土木结构的砖瓦房基本都带有浓厚的明清时期各地的建筑风格,踏跺进宅,门面宽阔,外表堂皇。三开间的一厅两厢,讲究客厅布局,两翼匀称,庄重得体。四合院则注重厢房天井配置严谨,追求屋檐桁梁精致。由于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域,他们继承各自传统的文化特点,房屋的外观、构造、装饰等方面都有本土化的痕迹。“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闹市中山路至今仍保存有一座古老潮洲移民李氏大宅,带有明显清朝宫府风格和潮汕色彩,印证当年潮洲商人移民的历史。随着水泥的进口,钢材混凝土的应用,有的还融进时代流行的新特色,因而赤坎的民居风格各异,形式不一,各领风骚,不同程度印记着时代的烙印。最具特色的一间,位于新景路旁的陈氏大屋,典型的中西结合早期产物。整体结构按四合院模式建造,门面却西式装璜,搭配自然,混成一体。赤坎的民居旧宅,虽然几度修建,但古风尚存,在曲恋小巷深处,还见到旧式的“趟栊”拉门、沉重的实木大门、古老典雅的拱门。
骑楼屋
骑楼屋建筑大多始建于1920年代,是当时岭南地区的城市商业街市一大特色建筑,是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的有机结合。20年代,赤坎港埠商业发展迅速,来往商船络绎不绝,为适应当时经济发展要求,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填海造地工程,到30年代初,已建成现存的骑楼建筑群。街区内骑楼建筑群主要在福建街、和平路及“三民路”(民族路、民主路、民权路)一带,总长约1300米,多为砖木二层平顶结构,下店上宅,其最大特色在于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适应当时人们以步行为主、岭南气候多变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