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别墅设计 > 美式乡村别墅设计

中国最酷的建筑原来在乡村!

中国最酷的建筑原来在乡村!

         城市人越来越爱往乡村里跑了,这无关乡愁,更多仿佛是一种文化自觉——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乡村倒还有传统在,可以不一样。

        尤其走在先锋、有着敏锐感知力的建筑师们,选择去发现、尊重当地传统工艺和文化,改造出来的建筑,情理之中又往往会让你惊叹不已。
        徐甜甜毕业于哈佛大学,后供职于美国、荷兰的事务所,回国后受栗宪庭之邀设计过宋庄美术馆等知名作品,这两年她扎根浙江省松阳县,每天跑在城镇、非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之间,设计房子。
        她喜欢的设计方式的针灸式的,到一个地方找到一个特色作为穴位,然后用建筑的形式强调出来。
        比如松阳产茶,银猴、玉峰、万寿茶等,大木山茶园是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其中种植有白茶、龙井、银霜、福云等多个品种。基于此,她设计了大木山茶室,让所有的玻璃可全打开,与茶园山色、湖水打通。
        茶室两端两个奇异的冥想空间,都分别设计了圆洞。一个圆洞开在面朝湖水的墙上,洞框住了茶山、湖水。
一个圆洞开在屋顶,框住了高大的梧桐树。
        平田村产萝卜,农耕文化、村落形态都保留得很好,徐甜甜就在此改造了一座破旧的老屋,作为农耕博物馆。建筑外立面并未改动,主要是打通了两栋旧建筑的室内成为一个整体,改变了采光。建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展厅,一部分作为手工作坊,让农耕的传统在其中得到展示,又利用附属空间建了小茶室和楼梯花园。
        这些单个项目从投资到建筑体量都很小,但一个个的小地点,累积起了徐甜甜在松阳的作为,她称之为针灸式的乡村复兴疗法。试图通过一个点去带动一个地方的复兴,用建筑实体让乡村价值显现,让当地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多一份认同。
        南京桦墅村是典型的江南新村,小铁路、大草坪、牛羊牧场,都是附近文艺青年拍照的好去处。Base在上海的建筑师庄慎受邀在这里改造一处工作室空间(后改为书院),作为一家商业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他认为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设计都是从当地出发的。
        他找到两处老房子,一处原农民自住房,一处旧碾米厂,与周冲村隔了一小块田,“看得见村子,村子也看得见它”。农民自住房被设计为“亮房子”,拆掉了它的吊顶,翻修了屋顶,将部分室内墙打掉,刷成明亮的白色,大门改到侧面,室内门洞由两边改到中间,成为一个沿中轴线贯穿的大空间,尽头的西面山墙有个大玻璃窗,两边也有四扇窗户,让空间明亮起来,与窗外景色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原碾米厂的仓库被设计为“暗房子”,清理掉里面堆砌的杂物,剥去厚厚的灰浆抹面,调整了门窗光线,但仍旧保持了小的门窗,让整个空间更独立、宁静。
        除此之外,庄慎又为这两栋房子设计了两个长长的庭院,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使用空间,一方面也不辜负这乡村景色,让使用者能仿若置身田间,与山鸟虫鱼一起工作。
        后来因为“亮房子”的庭院支出到了水库上方,不符合规定,改为竖向延伸到高处。两个庭院被他称为“大眼睛和长鼻子”。
        他们对“长鼻子”庭院一开始采用农用塑料薄膜来围,可当地风大,一刮风薄膜就会被吹得歪七扭八,后来换成了施工用的防护网。“轻型改造设计动脑子的地方,就是如何用比较现实的材料做得有意思。”庄慎说。
        王灏是不折不扣的乡村建筑师,本科毕业于同济,硕士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2006年至今一直专注于乡村住宅,都是在不起眼的乡下小镇上。
        “在一个漂亮的地方,建一栋更漂亮的建筑,是锦上添花,在一块平凡的土地,竖起一栋精心设计的建筑,是雪中送炭”。
        王灏的乡村住宅多是为知识分子而建,不是他不想为村民而建,而是村里人常希望他建成城里住宅小区那样的房子,如果是富裕者还希望通过房子显示财富。所以他的客户尤其以35-45岁的开明官员、商人、学者为主,作为他们的第二住宅。这批人是目前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没多少时间,通常是全权交给建筑师设计,给出了巨大的设计空间。
        2015年建成的应宅就是如此,应宅业主是一名开明官员,打算改建老房给父母、哥嫂居住,二楼做成空中民宿Airbnb,建成后因老人感到不便而暂停营业。
        他在这个住宅中首次尝试了自己研究已久的“自由结构”。应宅临河,河上有一座石拱桥叫应家桥。王灏把它融进了室内设计里。设计了一条长近8米的主拱,承受屋顶、二楼的重量,围绕主拱又设计了6个曲线拱,来承载其余楼板重量。
        除了曲拱,他的地面采用环氧树脂漆,光如水面,还偶有波纹。
        他认为这让空间有趣而非不便:“当你来到一个很完美很幽静的树林,你不会因为树干挡住去路难受,而是愉悦地自然地绕开。”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崴设计的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是2015年金点设计奖“空间设计类年度最佳设计奖”的获奖作品。
        它原来是一座被遗弃的“文革”旧粮仓,何崴看到的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为了留住并改善这里,何崴做了很多建筑师不会去做的事情——为一座建筑制定商业策划。从承接公共活动,到当地茶树油开发,甚至连定制logo,都成了何崴“忽悠”当地投资人的诚意。
改造前:
        何崴在保留总体布局情况下,主要进行了空间调整和外立面改造,使之对外能更好地与河道景观、北岸古民居群进行互动,对内也梳理出了各空间的新功能,将其分为一座微型博物馆(用于展示当地原生态的农作物及传统粮油加工工艺),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可以满足西河村及周边村民多种使用需要)和一个餐厅。
改造后:
        在餐厅的西立面,他吸取西河村村民自建房的“XX”型窗洞,将其充分利用在餐厅采光、通风上,阳光透过交错有致的花墙投射在地面上,人们都喜欢坐在这面,因为它好用、漂亮。
        他强调空间与环境、使用者的互动,从西河项目的竹连廊就能看出,总有值得玩味的部分。
        “在乡建中,当一个建筑师特别有欲望抒发自我时,他实际上是会疏忽农民的感受。”何崴做粮油博物馆项目时,反复提醒自己,压制自己的表现欲。“(西河粮油交易所)建筑本身是上世纪的建筑,一旦你注重形态,做一些夸张的设计,虽然建筑设计上是合理的,但就会导致整体没办法融入这个村子,也会让村民觉得,这件事情跟我毫无关系。”
        农民不需要谁造一个可以看星星的露台,因为他们每天站在房顶上就能亲近天空。所以,他坚持两件事:空手下乡,带着尊重。
        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通过在平田做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清华教授罗德胤知道了平田村,后受邀来到这里负责村子入口区块的建筑群,包括入口右侧江家的四合院祖宅和附属建筑,改为民宿的接待厅和餐厅。江家有个年轻人小江想在村里做民宿。
        作为村子“打头阵”的建筑,王维仁的新四合院既保留了传统,也挑战了传统。
        他将原本室内与天井间的隔墙打掉,改为格栅门,几乎破坏了原本传统四合院房间与院子的有趣的“隔”(人们需要绕过门槛、或透过窗户与天井庭院互通),而改为一种开放式的关系:夏天打开一扇扇格栅门,室内与天井从物理到视觉完全互通;冬天关闭格栅门,室内与天井通过视觉、光线连通。
        王维仁认为,传统不是摆设,保护传统不是抄袭传统,而应带着现代主义的思想去看它,剥去因室内功能产生的隔墙,回归到天井本身,是合理又创新的。这即是他藏在一窗一梁里的“建设性的批判态度”。
        除此之外,新四合院还有很多现代与传统融合的细节,比如他在二楼升高房高,大开玻璃窗取景,结合传统的木头和玻璃,还有钢结构,将原本的储物角改成了一个新的景观空间,在院子东侧室外小广场,铺上小青瓦做成村民休憩的地方、公共叙事空间。
        “建筑师不但包揽设计监工,还得协调经费和指挥工种调度,和匠师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瓦砖的铺法和收边,这些是我三十年职业生涯里没有预料到的经验。”王维仁在营造记里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