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民俗旅游
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人类建筑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都会尽量利用本地的天然建筑材料,创造出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建筑形式。同时,建筑也包含着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积累,在它的形式中,总是体现出某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于是,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成了一种带着地区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景观。在旅游的过程,人们可以在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里,领会到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
那么,潮汕民居的风俗特征,应该从那些方面去领略呢?民居建筑模式与潮人的文化传统潮汕民居的基本建造单元,有“下山虎”、“四点
金”、“百凤朝阳”和“驷马拖车”几种形式。而“四点金”和“下山虎”是潮汕最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从平面结构看,“四点金”是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上厅上房与下厅下房中间隔着天井,天井左右两侧有廊屋与上下厅、房联结。整个建筑平面近似于北方的四合院。“下山虎”,又名“跑狮”,只有一厅二房,天井两侧又有厢房,俗称“伸手”,与大房相接,整个平面近似于三合院。“下山虎”还有一种较为简略的形式,大门侧开,占去一侧厢房的位置,剩下一侧厢房,俗称“单跑狮”。再简单一些的,则厢房改为单泻水屋顶的廊屋。
“百凤朝阳”是一种大型的民居宅院。它的整个格局可以视为两座“四点金”的合并与扩充。宅院采用中轴线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进正门是门厅,两侧各有一间下房。门厅下是天井,天井左右有厢房或花厅,天井直进是中厅。中厅两侧各有一间大房。这是第二进。中厅一侧有门通第三进,第三进结构同第二进,厅、房的面积稍小些。主体建筑左右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屋,以巷隔开,称“火巷”。“火巷”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者由两个一厅两房组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联接两边火巷,与后厅也以巷隔开,称‘后包”。正门前面有一个大庭,大庭两边有大门,称“龙虎门”。这种宅院,与客家围龙屋(五凤楼),平面结构十分相似。
“驷马拖车”是一种复合单元。它的中轴是一座三进的大厅堂,一般被主人用做家庙。家庙的平面结构与“百凤朝阳”式大院的主体相似,只是门厅两边房间较小,称做“库房”。中厅和后厅都是三开间,没有再隔出房间,宏敞光亮。家庙的两边各有两座‘四点金”。外侧再建火巷排屋围起,使之成为独立的单元。庙、屋前面也有大庭。大庭前面一般挖有池塘。更大型的“驷马拖车”,家庙后边还建有成片的“下山虎”或“四点金”,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聚落了。
从上面介绍的潮汕民居建筑模式,可以领略潮汕人的文化传统特征。
“下山虎”民居的平面格局安排,以大厅作为重心。那大厅可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多功能厅”,祭祖,待客,家人的聚会、用餐都在这里进行。而房间除了作卧室外,一般还兼有库房之用。围在高墙里的小小院落,晕渲着—种稳定、安静的气氛。
然而,当“下山虎”格局扩展而为“四点金”,尽管厅和房的实用功能并未有多大的变化,但就在这种依然简单的格局里面,文化因素明显加强了,已经不难感受到旧俗礼制的影响。虽然采用“井”字形的布局,但是,在开间宽度相同的情况下,上厅的屋顶一定要高于下厅,上房纵深的长度也大大超过下房。这种格局处理的定则正是旧时代乡土社会的礼制秩序的体现。
礼制上的秩序对建筑格局序列的影响,在“百凤朝阳”、“驷马拖车”式的大宅院,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类宅院多为豪富或显宦人家所建,讲究礼制秩序,也是很自然的。以“百凤朝阳’式宅院为例:屋子的格局扩展到三进,大厅的实用功能被分解了:门厅用于接应寻常宾客;后厅则置龛供奉祖宗牌位,是祭祖的场所;中厅是家人聚会之处,婚、丧、寿诞之类家中大礼,都在这里举行。中厅两侧的大房,是家长居住的地方。前院的房间,或做为客房。内眷居住在后院。火巷的排屋则是族人、佣工的住所。后包比较幽静,一般被主人用做书斋。门前的广场可供客人安顿车马。整座宅院的结构格局十分讲究。这种格局中,中厅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它体现了礼制秩序在家庭里的重要地位,甚至后厅的功用,也是根据这种秩序来安排的。可以说这种建筑格局,完全把礼制秩序的法则放在实用功能之上,反映一种严格区分尊卑上下、男女内外,又非常注重崇宗睦族的文化传统。
民居的外观装饰与潮汕民间工艺美术
潮汕民居重装饰。乾隆二十七年(1775年)潮州知府周硕勋修纂《潮州府志》时,已经提到:“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翠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所谓“鸟革翠飞”,所谓“雕梁画栋”,赞叹的都是民居装饰的华美。
潮汕民居的装饰,有两个特点。一是装饰的类型多,主要有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和彩画。一是装饰的部位广,大凡石木部件、门窗户扇、墙头屋脊、外墙檐下,无不施以装饰。尤其注重门面:花岗岩石门框,厚厚的漆门扇;门肚或石雕、或泥塑、或彩绘,山水花卉,真行篆隶,各具姿态:门楼顶部和屋脊饰以潮汕嵌瓷,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琳琅满目。华美艳丽的门面,暗示着潮汕人的文化取向。而从这些琳琅满目的民居装饰里,我们又能够领略到潮汕民间工艺美术高超的水准。
中国民居的彩画装饰,起源很早。春秋时期,比较高档的住宅,已经使用彩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彩画装饰,使用于木构件,包括门、窗、柱、梁等的油饰和粉彩绘画。除了美化屋居之外,还着眼于防蠹防腐的实用功能。潮汕民居继承了这一传统,又有所发扬。建筑物施用彩画装饰的部位更广。木构件仍用油饰粉彩,各式花纹图案中,间插着花果草虫、鱼鸟走兽、山水人物的图画,显然更加注重装饰美化的功用。大门的门肚、屋子外围的墙头檐下,也用粉彩和水墨绘画装饰。绘画保留着传统内容。明代后期起,也开始采用通俗戏剧、小说故事。到清末民初,像轮船、火车、西洋仕女这类新鲜事物也上了潮汕民居墙头的装饰壁画。这些彩画就只有装饰美化的功用了。
灰塑是用贝灰为材料的建筑装饰艺术,它的起源,不会早于宋代。最简单的灰塑是起线,再进化是各种线条状的花纹图案,比较复杂的,则有草木山水、鸟兽人物。后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浮雕与圆雕两种。浮雕的制作工艺过程是,先在还没有干透的墙上画好图象轮廓,钉上铁钉,抹上草筋灰,做好灰坯造型。在灰坯晒干之后,再用矿物颜料加彩绘。圆雕灰坯制作难度大些,要先利用瓦筒、铁丝等材料做成鸟兽人物的骨架,再糊上筋灰,仔细塑造。然后将塑成的雕像用钉子安装到背景浮雕上去,候晒干后加彩绘。潮汕民居的灰塑装饰部位,主要有门额窗框、屋脊垂带、山墙厝角。门额窗框一般采用简单的花纹图饰,山墙厝角则有固定的五行样式,屋脊垂带的位置显眼,多塑草木山水、鸟兽人物。大型民居的照壁,也多用灰塑浮雕。
嵌瓷工艺是潮汕建筑艺人的创造。嵌瓷工艺的出现,一开始可能是建筑艺人偶然利用彩色碎瓷片平嵌小花卉来代替彩绘。潮州是产瓷区,这类废弃的碎瓷片很多,五彩缤纷,晶莹光润,又不褪色,用宋代替彩绘,有更加富丽的效果。于是,这种工艺很快风行起来,并与灰塑结合,增加了浮雕嵌和圆身嵌等种类。平嵌工艺,是在墙体未干时,打好画稿,然后选取彩色瓷片,剪裁成型,直接嵌贴。浮雕嵌和圆身嵌实际上是灰塑做好素坯之后,趁灰泥未干,嵌贴瓷片而成。只有人物的面部,仍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艺。潮汕民居采用嵌瓷装饰的部位,与采用灰塑装饰的部位基本相同。
木雕用于住宅的装饰,纯粹是为了居室的美化。在不降低木构件承载强度的前提下,用浮雕、通雕、圆雕等技法去修饰它。潮汕民居的木雕装饰,最古老的一处是潮州府城许驸马府斗拱上的卷云。那是很简单的浅浮雕装饰。到清代,潮汕的民居开始大量使用木雕装饰。潮汕民居的木雕,集中在通廊、拜亭和厅堂檐下,梁架斗拱、门窗户扇,最是木雕艺人大显身手的好地方。清代中期以后,潮州商业日见发达,民间多拥有巨资的富商大贾。为夸耀乡里,富商们在建宅时,不惜赀费,惟求豪华。屋宅的木雕装饰,亦愈趋细腻繁复。梁头桁下,层层叠叠,堆满金漆木雕。
潮汕民居石雕装饰的特色,大抵跟木雕相同。
潮汕民居装饰的豪华,莫过于祠堂建筑。大抵清初以前建造的祠堂尚质朴,乾嘉以后,则“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嘉庆《澄海县志》),形成了一种奢华的风气。竞为豪华装饰的风尚,促使潮汕民间工艺迅速发展。著名的潮汕木雕和嵌瓷,就是在这种时尚中成熟起来的。时尚给后人留下了一批建筑精品,从熙公祠和己略黄公祠是其中最为精美的两座。
己略黄公祠坐落在潮州义安路铁巷头,清光绪十三年 (1887年)建成。这是一座二进祠堂,庭院左右两侧有庑廊,大厅前有拜亭,以精美绝伦的潮州金漆木雕装饰著称。金漆木雕装饰遍布祠堂门厅、庑廊、拜亭和大厅的梁架间,内容大多是传统戏剧的舞台场面,人物数以百计,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清末潮州金漆木雕的工艺造诣,被国家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这座祠堂正在筹办潮州木雕博物馆,也许,到潮州旅游的朋友,很快就能够在这里饱赏潮汕木雕的艺术造诣。
从熙公祠位于潮安县彩塘镇金砂村斜角头,为华侨巨贾陈旭年斥资所建。兴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九年(1883年)竣工,耗资26万元建成。这也是一座二进祠堂,建筑装饰十分精美。屋脊檐角是琳琅满目的嵌瓷,梁栋之间有金碧辉煌的木雕,使整座建筑物显得富丽堂皇。从熙公祠的石雕装饰更令人叹为观止。祠门门楼那两条磨制得光滑如镜的喷水柱、柱前剔透玲珑的倒挂花篮、屋架石斗拱那装饰性的镂空石雕,特别是门壁上那四副石雕画,花鸟虫鱼,人物山水,都透露出一种勃勃的生机,其工艺的细腻精美,堪称潮汕石雕一绝。
民居的环境美化与潮人的审美情趣
潮汕的庭园,最具旅游观光价值的,要算澄海的西塘和潮阳的西园。
西塘是一座园林式宅第,坐落在澄海樟林。西塘始建于嘉庆四年(1799年)。当时,樟林是粤东地区最繁华的港口,南北商贾往来如云,不少商号构建了精巧雅致的园林式住宅,以招待外地客人。其中,当推西塘为佼佼者。光绪间,富商洪植翁购得西塘残址,仿苏州园林风格重建。宅第进门有一小院,中开月洞门与大院相通。大院左边是一堵花墙,右边是居室,前面为庭园。庭园以假山为主体,山峭洞幽。山下挖一曲池,小桥流水。亭台水阁,上下呼应,间以奇石异卉。庭园占地虽仅亩余,而各种造园手法,靡不具备。其厅堂居室,则保持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西园位于潮阳市棉城镇,是当地富商肖钦的私家宅园建筑。园林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进门,是用卵石铺成的大院。对门一侧,有水池,池上筑重檐六角亭,丰富了大院空间。大院左侧一幢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洋花式装饰的楼房,是居室。大院右侧是庭园式书斋。书斋占地不多,布局紧凑。南有按中国传统样式建造的水阁,棂格门窗,又采用彩色玻璃材料,堂皇而且明亮。北面假山依墙壁垒叠,岩高洞幽。缘洞上下,峰峦起伏。中间稍留片地,或设一琴台,或安一棋盘,可以流连。假山水阁间,是一潭池水。石山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半地下室,与池水相隔一面,镶嵌着一块大玻璃,起名“水晶宫”。从水晶宫里,可以仰望潭中碧波游鱼。水晶宫的设计手法,已经不同于传统园林,却又别有一番情趣。
具有旅游价值的潮汕民居
构筑得很有特色、具有旅游价值的潮汕民居太多,这里只能举出年代最久远的潮州府城许驸马府和建筑面积最大的澄海隆都陈慈黉旧居,略作介绍。
许驸马府位于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相传是许珏府第。许珏是宋代潮州名贤许申的曾孙子,北宋英宗时娶了皇族德安公主,所以有驸马衔。他的宅第,也就被唤作许驸马府。
这座宋代宅第,在明清两代曾经重修。现在的许驸马府,整座建筑面宽42米,进深47米,面积约18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住宅正座三进,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主体建筑采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屋顶为硬山顶,倾角小于20度,出檐平缓。这与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屋顶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据说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如果从营造方式方面去考虑,这种小倾角屋顶,大概是原来采用蝴蝶瓦砌盖方式。在铺盖瓦顶时,不使用胶结材料,第一层底瓦直接铺架在两桷之间,凹面朝上;第二层瓦将凹面朝下,覆盖住两行底瓦间的接缝。这种屋顶,就叫做蝴蝶瓦屋顶。蝴蝶瓦屋顶的透气性强,能防止梁木受潮腐朽,为南方民居所常用。到近代客家围屋的瓦顶还采用这种形式。采用这种营造方式,屋架不能太斜,否则瓦顶受大风雨或其他外力影响,容易发生溜泻危险。明清时期的潮汕民居屋顶的营造采用灰沙土做胶结物,瓦片粘连结实,倾角也就可以陡些。风格的差别也许能说明许驸马府的建造确实在明代以前。
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第二进厅前的拱斗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与明清时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
许驸马府建筑形式古朴大方,浑厚坚实,保留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1981年列入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慈黉旧居是潮汕大型的民居宅院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民居坐落在澄海隆都前美乡;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座宅院和“三庐”书斋,兴建时间从清末延续到抗战前。这四座房子连成一片,占地2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有大小厅房506间,是潮汕地区最大的宅第之一。
陈慈黉旧居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每座宅院都用潮汕民间建筑的百凤朝阳的传统格局。整座宅院外面又建起一围二层洋式楼房,形成一完整的独立结构。楼房面朝庭院,后墙向夕匕自外远望,大面积的粉墙与黝黑的屋顶对比鲜明。宅第的这种外观形式中,蕴含着一种坚实而严肃的内在精神,让人感觉到它的不可冒犯。在高墙后面,宅院成为一个同外界隔绝的空间,保持了静谧和安宁。而宅院格局秩序所蕴含的礼制秩序,同样显得稳定难以改变。
这组建筑的装饰也是中西合璧。或者饰以中式金漆木雕、名家书丹的石刻,典雅大方;或者饰以西式图案瓷砖、彩色玻璃,金碧辉煌。这些不管是物质外观还是文化品格都存在极大差别的样式被组合在一处,使整个装饰变得十分不协调。但正是在这种不协调的形式中,呈示了一种兼收并蓄的精神力量。
由于宅院平面布置中以洋式楼房代替了围墙,陈慈黉旧居的总体布局已经有了新变化。加上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一建筑群在文化景观学上,应属于准传统型民居。陈慈黉旧居建筑形式的新变化,显示出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民居文化的影响。它对研究潮汕民间建筑及其演进,对研究近代潮汕人文化观念的变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