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宿设计 > 传统民宿设计

民宿房屋的变迁

民宿房屋的变迁

  在我的经历中,第一代房屋是土木结构,俗称土房。房屋框架全部是由土和泥垛成的墙体,房梁由几根檩子构成,是这所房屋价值高低的标志,檩子分榆木和杨木两种,以榆木为贵,70年代后以松木为尚。房苞由高粱秸捆扎成而成,上梁和上苞是农民盖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标志房屋主体基本建设完成,全村亲友都来帮忙,热闹非凡,房屋正梁系上红布条,东家做年糕,放炮,招待所有帮忙的人喝酒。房苞上面抹泥,每年春节种完地雨季来临之前,都要抹一次房子,以防夏季漏雨;冬天下雪后要马上上房扫雪。这种房子在我们村已经见不到了。

    第二代房屋墙体和房顶基本还是土木结构,与第一代不同的是,在房檐四周加了砖瓦,房苞上面不在抹泥,而是铺上油毡纸(圆顶),1978年以后有效仿城镇职工住房,变为尖脊瓦房,条件好的还用砖做墙基。
   (注:白家段村这样的住房拍不到了,所以采用赤峰吕斌博客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图片。特此感谢)
    第三代房屋则全部是砖混结构,房屋框架全部是砖混墙体,房屋有尖顶,有平顶。尖顶用瓦,平顶用水泥钢筋预制板。房屋里外镶有釉面砖。时尚美观,防雨防震。房屋内部结构也有很大变化。三间房是典型。主要是东西结构。房门在中间,进门是外屋地,主要是厨房功能和去东西两屋的过道。过道一东一西两个大锅台。现在的建筑则明显分为北南两部分,南部人居住,北侧是厨房和储藏室;过去人睡觉的炕在南侧,和窗户相连,现在基本都改在北侧,面朝窗户。就是说,过去人睡觉头朝北,现在改为头朝南。
    第三代房的出现主要在2003年以后。2003年赤峰8.16地震后,白家段是重灾区,政府给建房者每户补助5000元,加上近些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扶持,白家段村民房屋建设可以说是旧貌变新颜,2002年以前还很常见的第一代房屋早已没有了踪影,第二代房屋已寥寥无几,凤毛麟角。第三代房屋鳞次栉比。甚至还有村民盖起了二层小楼。房屋陈设也变化巨大,电冰箱、电冰柜、电视机、电磁炉、摩托车、农用机车、太阳能热水器都属常见,大部分村民还安装了沼气炉。现代化新农村在这里已不是天方夜谭。
    时代在变化。农民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新生代(70后、80后和90后),他们不再老守田园,不再束缚在祖辈父辈耕种的土地上,而是勇于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城镇去打工、创业,以不同于前辈的方式谋生。还有些见识长远的,既是在镇里打工创业,也是陪孩子上学读书,一举两得。正因这样,很多是举家迁徙,房子整年空着。有的门窗用砖块垒严实,有的院落长满杂草。所以在农村近年房屋买卖的状况是:自己建房自己住,造价很高;但建好后想要出卖,却卖不上价钱。
    我们不要以此断定这里荒凉,而这恰恰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白家段这一个很平常的赤峰北部村庄,也很典型地折射处我们国家新农村建设实绩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双重轨迹。
    腾讯新闻(2011年9月7日):综合新华社、央广新闻报道,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 座谈会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在昨日上午举行的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共同对话古村落保护问题。温家宝批强拆把农民赶上楼,称拆真建伪教训深刻:
温家宝:骥才同志刚才讲了古村落的保护,实际上我们把它扩大来看,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我觉得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就是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农民合法权益,搞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的风光都没有了。农民失去的是土地,这件事情远远超过文化的保护。
第二,就是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应该吸取的一个很深的教训,就是拆了真的建了假的。大批真的物质遗产被拆毁,然后又花了很多的钱建了许多假的东西。
第三,就是城市的设计不是从这个地区文化的特点出发。这个问题恐怕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