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农村旅游规划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推行城市化,仅1952年到1980年,国家就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至少5000亿元。农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匮乏,发展后劲不足。改革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停滞,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发展到2007年的4 140元,提高了30多倍,但增长幅度从1997年以来开始减缓, 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20世纪80年代,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但1997年至2003年这七年中,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4%, 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0/0~8%的水平,③致使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收入增长的缓慢不仅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抑制了其储蓄的积极性,减少了农村金融资金的来源。
 
2.农业生产模式落后
 
生产规模狭小、效率低下,形成了我国特有创劳动密集型精细农业和农户兼业经营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当前我国农村平均每户的耕地面积仅为7亩, 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村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劳动节约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较高,仍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形,农业生产。收益低、风险高”的特征仍十分明显。再加之1998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减少,农户收入逐年降低,可供给市场的剩余产品有限,农业市场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现行的兼业经营模式,即农户从非农产业中的收入,也并未产生积极的效果。当前我国城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村外出打工者往往因为户籍、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只能从事报酬低、工作环境差的工作。此外,据统计,当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者每年的务工收入变化与其在农村的住房投资变化相一致,这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农村常住人口在减少,而农村的住房在增加,这种矛盾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投资环境较差
 
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村经济增长点、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制约因素,但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离现代化农村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一方面,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保障农业生产和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一些边远山区公路等设施建设落后,限制了本地区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4、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东、中、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水平差距明显。
 
5、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力量,也是农村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和需求者。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由于其农耕经济的狭隘性,导致其管理、技术、产权等改革滞后,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渐走向低谷。
 
总之,除了一些发达地区,我国大部分农村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农村金融体系面对的仍然是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生产模式。这种小农生产模式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金融交易规模小、次数频繁;二是缺少担保或抵押,难以获得建立信用所必需的信息;三是要求金融服务简便、灵活、及时;四是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使得农村金融业务回收期长、风险高,而收益比较低。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弱质性”,导致了其业务的复杂性和较高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