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农村旅游规划

嘉兴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嘉兴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嘉兴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稀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市场化的步伐加快,农业发展面临的要素约束不断加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以增加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片面追求面积数量增加、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已是大势所趋,不仅有助于突破资源瓶颈制约,协调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关系,同时这也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嘉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嘉兴市各地高度重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畜牧养殖污染整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作制度改革等重点工作,逐步从抓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为主,转向农业污染整治与资源合理化利用、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通过政策驱动、示范带动等途径,着力提升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一是推进了畜禽养殖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加快生猪养殖规模场“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和沼气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78%,已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66个、有机肥生产企业13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超过了95%。同时,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推进了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形成了沼液通过管网输送的“就近种养结合生态治理模式”和沼液通过槽灌车运送的“异地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治理模式”。二是推进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农户和农业服务组织把秸杆粉碎还田。另一方面试点应用秸秆固化技术,嘉兴市首条秸秆压缩生物质燃料生产线于2009年8月18日在平湖投产试运行,日生产能力可达60吨以上。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平湖指定的5家企业逐步推广。三是加快了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整治。全市农村所有行政村均已开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垃圾收集率在90%以上,受益农户在95%以上。一个以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运作体系已初步建立。
 
2、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面逐步扩大。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态安全、优质高产、农牧结合、节本增收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配套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化利用,提高生产效益。目前,全市在农牧结合方面基本形成了“猪粪—蚯蚓—有机肥—农田”模式(以嘉善县惠民曙光生猪养殖场为代表,下同)、“猪粪—蝇蛆—家禽—果园”模式(桐乡市昱润畜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猪—沼液—渔(田)”模式(嘉兴明星牧业有限公司)、“猪—沼液—草—猪”模式(平湖市广陈镇第一牧场)、“猪—沼液—蔬菜(果园)”模式(海盐海兴养殖场)。在循环利用方面基本形成了“桑枝条—食用菌—花卉苗木(蔬菜)” 模式(桐乡石门陆家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稻草—蘑菇—芦笋”模式(平湖市明峰蔬果种植园)。在种养结合方面基本形成了嘉善天凝稻鸭共育模式、桐乡龙翔街道董家村茭白田套养鸭模式、秀洲王店桑园、果园、竹园养鸡模式、秀洲北部地区池塘鱼鳖混养、鳖虾(蟹)混养和菱(藕)—鱼模式。在粮经结合方面,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稻姜、经粮等“万元千斤”高效种植模式、水稻—蘑菇—芦笋等水旱轮作模式,共有17种作物类型30多个主栽品种组合形成了多种栽培方式。目前,全市“万元千斤” 模式种植面积已超5万亩。
 
3、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覆盖率不断提升。以节能环保为理念,大力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健全了农业循环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建立农业标准示范基地、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循环农业示范区等工作,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同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目前,全市已制定各类农业标准总数达402项,已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发展319个,面积已达110万亩,共启动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4个、示范企业4家。二是推广了农业循环生产技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增效、重大病虫害无害化处理等节能增效技术,大力应用新型肥料和农药,切实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仅2010年全市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64万亩,总节肥1.86万吨,使用有机肥15万吨,实施农药减量增效技术面积达138万亩,开展水稻病虫统防统治29万亩。同时,积极应用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促进农业节能减排,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了70%以上。三是开发和引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切实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强新型农作制度、病虫综合防治、土壤和水环境生态修复改良、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设施农业环境控制等研究应用。目前,全市引进的生物发酵污水零排放养殖技术先后在200多家养殖场进行了试点应用;市农科院筛选的“秀水09”、“秀水128”等重金属低吸收水稻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引进的降氮增效化肥新产品—脲胺,在试验区节氮达到35%。
 
4、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典型示范和规范运作,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畜禽粪便和“三沼”综合利用服务组织、秸杆资源利用服务组织等,扩大社会化服务普及面,拓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领域,创新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形式,共同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己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组织和病虫害预报测报组织,能为农民、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用药施肥技术服务。水稻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也在进一步壮大,目前已发展到107个,2011年服务面积有望突破30万亩。畜禽污染治理的后续服务队伍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已组建专业后续服务队伍157支,配置人员522人;专职沼气服务队伍31支,配备113人;配备集粪车129辆,槽罐车51辆。
 
二、经验体会
 
回顾近年来嘉兴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历程,主要体会是:
 
1、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坚持产业调整与产业改造相结合。要建立资源循环、投入节约、生态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就必须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农牧业的协调发展。既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又注重种养结合,产业配套,布局合理,优化配置。如近年来,嘉兴市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同时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方面在畜禽养殖总量相对较少的地区,鼓励发展食草畜牧业,另一方面在生猪集中饲养区,通过划定禁养区域,适度控制养殖总量,发展生态养殖小区,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和治理能力,既促进了产业的提升,又提高了养殖污染物的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2、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坚持设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示范区可以更有效地集中精力、财力和物力,组织试验、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更好地带动面上的推广。如先前建立的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由于投入科学、管理得当,对于带动农民的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市得到了广泛应用。按施肥建议卡配施肥料或施用配方肥,氮肥用量从每亩施用纯氮15-18公斤降低到12-14公斤,年节肥近2万吨。
 
3、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相结合。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特别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嘉兴是畜牧大市。前些年,由于农牧分离和处理设施、工艺滞后,畜禽粪便成为农村生态的最大污染源,畜粪中的重金属残留等也成为土壤障碍因子的重要来源。对此,嘉兴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出台政策,加快推进畜禽污染治理,并连续二年将养殖污染治理作为市区十件实事工程之首;大力开展新811整治,自加压力,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要求,已全面完成了养殖户治理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的任务。同时,通过加强宣传发动、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途径,积极鼓励农民和企业参与沼气工程、生态养殖小区和有机肥加工企业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4、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坚持有效管理和强化服务相结合。循环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规划制订相对滞后,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管理体系也未完善,如农业投入品管理机制、资金投入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循环农业技术是一种新型农业技术,相应的研究还不够深、不够细,农民了解的还不多、掌握的还不够。因此,在循环农业发展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快研究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综合运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价格、技术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通过农业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更加有效地加强管理监督;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加大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嘉兴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总体上,嘉兴市生态循环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面广量大,工作难度高,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
 
1、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涉及面广量大,由于农业分散经营的现状短期难以改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经济基础薄弱,主动治理可能性不大。目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扶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政策,财政投入在加快,但与产业转型升级需增加的基础性投入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2、监管和服务机制尚欠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场(户)、畜粪收集处理中心治污设施损坏、老化和运行不正常等情况逐步出现,特别是散养户难以严格落实“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等措施。设施维修、“三沼”利用等后续服务存在队伍人员、设备配备不足、运行费用不断上涨等困难,给长效治理工作带来更大压力。
 
3、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劳动力资源逐年减少与粮食播种任务繁重的矛盾,农村用工成本高与农产品的相对效益低的矛盾,促使农业大量使用一些省工少力的操作。如采用免耕直播,作物收割后秸秆来不及腐烂又没有深耕到泥土下,下一茬作物生产就没有办法进行,部分农民会选择焚烧秸秆来减少对农田生产的影响;使用化肥就比有机肥便捷,许多可回收的资源不被利用,农业废弃物也就越来越多。
 
4、控制畜禽养殖总量压力较大。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底,全市生猪存栏297.31万头,较2009年300.89万头下降了1.9%。但要达到畜禽养殖的“双控”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局部养殖密集地区,养猪业作为传统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而替代产业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再加上生猪价格上涨时,存在猪舍改扩建和违章搭建现象,存栏量会大幅增加,对环境承受和控量指标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四、对策建议
 
农业环境保护社会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肥药投入的合理化、农村污染处理的设施化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缓解资源不足,拓展农业外部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方法和途径,实现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围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战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生态循环项目建设和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的开发。通过对农业内部三次产业的调整和重组,促进农业内部三次产业之间与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在推进各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合理布局循环产业和生产模式,形成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格局。
 
2、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的科技研发与推广。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加快“千斤粮万元钱”生态高效农作模式的研究推广和动植物新品种、化肥农药新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
 
3、突出抓好畜牧产业转型。针对环境影响较突出的畜牧养殖问题,科学规划种养结构。一方面根据土地、环境承载能力规划畜禽养殖总量和布局,按照总量控制、人畜分居、种养平衡、设施配套、管理规范的要求,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另一方面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畜牧生产重点镇(街道)加快推进规模生态养殖场(小区)建设,引导中小规模畜禽养殖户入小区发展养殖;一般镇(街道)重点发展农牧结合的适度规模现代家庭生态农场,使之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逐步改变小规模分散经营和人畜混居的生产方式,提高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畜禽养殖业环保监督检查、执法制度,严格实施规模养殖户(场)排污申报、排污许可证发放、环保审批,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4、改造与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扩大大棚设施、喷滴灌等的应用面,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全面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培肥耕地地力。改造提升蔬菜产业和水果产业,增强蔬果产业发展后劲。加大标准化设施化畜牧养殖场建设力度,实施清洁化无害化生产。完善标准鱼塘及配套设施建设,倡导生态健康养殖。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扩大低耗高效新型农机具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
 
5、加大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建立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猪—沼—粮(蔬、果、林)”、“水稻—食用菌—果蔬”等生态产业链模式,拓宽有机肥收集-生产-销售-使用途径,畅通农业产业间外部循环渠道。扩大多种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多品种合理混养套种模式,提高生产基地资源的多级有效利用,实现内部资源循环合理化。
 
6、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职责。发挥政府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农村公共环保事业的投入,完善农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秸杆综合利用生产和服务组织、“三沼”服务组织、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等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秸杆粉碎还田、有机肥生产和施用、“三沼”后续管理等给予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持。同时,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农业生态补偿措施,为生态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7、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村环保教育,组织开展面广量大的各种科普宣传活动,让村民充分了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危害性,帮助村民提高环保意识。强化对农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和发展生态循环境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做好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引导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