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规划 > 农村旅游规划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灞桥区现代农业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后,可形成果林、菜粮、奶畜、农产品加工与物流、观光旅游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并突显产业循环、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加工物流、人文生态五大功能,最终成为西安市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创汇基地、关中城市群生态休闲观光基地、关中民俗文化博览交流基地和西安市东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注重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经营制度创新,探索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使灞桥成为西安市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样板,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规划背景
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举措,彰显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支持。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一系列农业新政的出台,不仅有助于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也为各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统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陷入困境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快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快速城镇发展轴带。灞桥区地处“一轴”和“一环”交叉地带,城乡交融度高,城市产业特色明晰,农业基础扎实,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目前该区域农业发展整体格局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还不协调,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抢抓机遇,落实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强化板块经济,实现灞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
基本条件
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灞桥区地处东经108°59′-109°16′,北纬34°10′-34°27′间,南北长为30.8公里,东西宽为26.5公里,海拔高度为358.9米—1421.7米。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12.5公里,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西与雁塔、新城、未央区相连,南与长安区为邻,北以渭河为界与高陵县隔水相望。全区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包括洪庆、红旗、狄寨、十里铺、席王、新筑、新合、灞桥、纺织城等。
2、气候条件
规划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区,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降雨量635mm,日照时间为2026~271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13.3℃,极端最高气温为41.7℃,绝对最低气温为-20.6℃。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3650~4325℃,年无霜期202~208天。年初霜日期为11月1日以后,终霜期为4月1日以后。风向频率(静风频率)为30%左右,平均风速为2M/S。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左右。全年适于旅游的天数为290天,其中最佳的旅游时节为3月中旬至6月底、8月初至11月中旬,约210天。
3、地质地貌
灞桥区以渭河冲积平原为主,具有山、坡、川、滩、塬的多样性地貌特征,包括三个类型区,其中北部为渭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区,东南部为台塬区。
白鹿塬区域地质构造属于渭河断陷形成的阶梯式下降复式地堑,阶地台塬沟堑内以砂孵石、砾石及土状堆积物为主,并有丰厚的新生代沉积。台塬上区地形平缓,地势北高南低,以农业用地为主,地形由南向北依次递减至沟沿,沟顶海拔600m~750m,沟底海拔160m~600m之间,长度约3公里,坡度约30°左右,地面切割成的沟谷长度约为1000~2000m/km2。土壤类型以黄垩土、白垩土、褐色土以及少量的红色土,有机质丰富,保墒性能好,但是透气性差。
区位交通条件
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中心仅12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距灞桥区仅40公里。境内航空、铁路、公路交织成网,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康铁路连接南北,六条铁路专线延伸到六个城市干道。310、312、210国道以及101、102、211省道穿境而过,西临、西蓝、西禹、绕城高速和东三环构成“三纵六横”的交通网络。除此之外,西安市区还有多条公交线路通往灞桥。
资源条件
1、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8种矿产,构成矿床2处,矿点10处,矿化点6处。其中,金矿化石英脉宽约1.5米,出露长10米,含金量2.2克/吨;石墨矿体1500米长,200—250米宽,平均厚度111.47米,储量9325.9万吨,矿物产量640.1万吨,属大型石墨矿床;铸型沙矿断续出露达1000多米,可采厚度2—4米;建筑材料用粘土矿,分布面积约98.2平方公里,蕴藏量4亿多立方米;另外,肪石英、花岗岩、泥岩、细沙岩、方解石、云母等矿体也均有一定开发价值。区内地热开发面积60平方公里,已打出热水井10多眼;白鹿塬矿泉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有用矿物质含量高,有益元素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动植物资源
区内鲸鱼沟(亦称荆峪沟)为当地自然名胜,沟首自蓝田县安岱场村,沟尾至灞桥区高桥乡,总长度约15公里。此地沟壑纷歧、溪流曲折、翠竹丛生、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塬上植物以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以及蔬菜、瓜果、药材等经济作物。沟坡上部的坡阶地生长着枣子、石榴、杏子等;沟坡下部为成片生长的竹林和竹树混合林,间生核桃、杏树等杂果林和次生林;支沟内生长有酸枣、刺槐、灌木等次生林及花草。沟坡的林木茂盛,植被覆盖状况良好。
沟坡内的动物资源主要有麋鹿、野兔、野猪、野牛、野鸡、喜鹊、黑头鹤、麻雀等。
3、文化旅游资源
陕西是黄河文明和汉语文化发祥的中心地域,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大省。作为名城故都西安的人文明珠灞桥,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与周秦汉唐文化的兴存区。“周秦故里”、“大汉雄风”、“盛唐气象”三大历史时段中的各种历史人文景观,悠然形成体验中华文明与人文历史的“华夏旅路”,其旅路从“蓝田猿人遗址”到“西安半坡博物馆”,自然涵盖灞桥区。久负盛名的灞河与灞桥地带,既有自然形成的优美的生态景观,又有历史形成的幽雅的人文景观,恰与故都西安相衔接而呼应。区内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龙山文化米家崖遗址和隋汉灞河古渡遗址、汉文帝灞陵、黄巢练兵遗址,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以及白鹿塬、鲸鱼沟、洪庆山竹翠林青,构成集中而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产业文化资源与经济文化资源。
4、水资源
“八水绕长安,灞桥据其三”,区内灞、浐、渭三河交汇常流,流长60公里,流域面积170多平方公里。其中,渭河在区内流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10.4平方公里;灞河在境内流长约34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浐河在区内流长约11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区内浐、灞、渭三水是西安市水源地之一,年过境客水总量达64.02亿立方米,加上1.8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储量,累计65.8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5、其他资源
区内电力资源充足,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基础设施条件
灞桥区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公用设施配套齐全。陇海铁路贯通灞桥区全境,铁路支线通过7个乡(镇),车站20个。西(安)-临(潼)、西(安)-阎(良)、西(安)-蓝(田)绕城高速公路均从本区起始,西(安)-韩(城)公路经过本区三个乡、镇,通往陕北、内蒙等地,310、312国道贯穿区内,本区的 11个乡(镇)、街道均有公路通过。村村通工程覆盖全区,村内道路全部硬化,部分示范村基本实现了绿化、亮化。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灞桥区面积332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办229个行政村,8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9万人,其中农户67687户,农业人口27.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6.2%,2008年全区农村劳动力1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9%,男女劳动力比例为1:0.95。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8亿元,同比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亿元,同比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7.5亿元,同比增长26.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亿元,同比增长52.3%,实现了两年翻一番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9亿元,同比增长24.9%;实际利用外资2898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12元,同比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8元,同比增长27.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8‰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7%。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均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市场条件
随着都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其消费结构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对农业功能的要求也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灞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开发建设,不仅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多样化需求,而且也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仅2008年,全区旅游人数达到200多万人次,白鹿塬核心区域达到50多万人次。随着区内旅游环线的有效衔接和重点旅游景点的深度挖掘与精心打造,客源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游客规模将会大幅度增长,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灞桥区是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肉、蛋、奶、蔬菜等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近年来,区内生产的肉、蛋、奶、菜、果等鲜活特色农产品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仍然难以满足都市人的消费需求,以樱桃、葡萄等特色果品生产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8年灞桥区樱桃挂果面积1.45万亩,年产樱桃6500多吨,樱桃鲜果产值达到10400万元。全区樱桃旅游总收入达3012.5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7.2%。其中接待游客人数逾5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农家乐销售总收入1062.5万元,同比增长23.5%。
政策条件
根据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灞桥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总面积达到139平方公里,主城区已拓展至产灞河两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平川地区农业用地日益减少,灞桥区农业发展布局东移已成定局。区内东部的新合、新筑东部、狄寨塬、洪庆山和灞陵坡等坡塬地区将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为此,灞桥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按照“优化种植业、规范养殖业、提升加工业、活跃流通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财政支农、农村小额信贷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发展现状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灞桥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目前,全区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08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年均粮食总产7.3万吨,蔬菜总产28万吨,农业总产值12.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4万亩,年产粮食7.3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5.4万亩,年产各类水果6.8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3万亩,年产蔬菜28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3.2%,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24840亩,认证无公害产品15个,认证绿色食品产量20950吨,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8元,同比增长27.9%,农民收入增长中有很大比重来源于涉农收入。目前,全区已形成8个农民专业协会,分别是浦桥果业协会、新合余家蔬菜协会、席王樱桃协会、洪庆草林协会、新合奶牛合作社等。协会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农产品品牌建设及农产品销售活动,使广大农民在不断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逐步认识到加入协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自身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灞桥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6、《陕西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7、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8、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9、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10、《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
12、《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3、《西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14、《西安市灞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5、《西安市灞桥区城市分区规划》;
16、《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7、灞桥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8、灞桥区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
19、灞桥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性文件;
20、《灞桥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1、西安市和灞桥区历年统计年鉴及外业调查资料。
规划建设规模与范围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涉及农业总人口27.5万,规划土地总面积约80000亩,土地利用现状以耕地、园地、林地及村镇建设用地为主。
规划期限
建设期限
灞桥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设期限为七年(2009年-2015年),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为2009年-2011年.该阶段按照规划超前引导、区域功能清晰、产业布局合理、交通便捷通畅、配套设施完善的原则,遵循“论证、可研、设计、招商”四位并举的工作思路,完成规划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重点产业园建设性详规和产业发展规划,完成规划区内部服务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任务。
第二阶段为2012年-2014年。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资源及产业进行整合为基础,以提升都市型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吸引强势企业入驻规划区,带动规划区内平原现代农业区、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洪庆山旅游区重点项目的建设,提升规划区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示范、创效、旅游观光等功能。同时,着力改善园区周边的软硬环境,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将规划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典范和都市人休闲度假的最佳区域。
年度建设内容
(1)2009年度为规划论证及设计阶段。完成总体规划,基础设施项目及其他产业项目建设设计,全面启动招商引资计划,完成白鹿塬核心区总体设计。
(2)2010年度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完成规划区重点路网内外衔接、园区化土地整理、功能化绿化、景观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白鹿塬核心区建设工程。
(3)2011年度为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阶段。完成水安路观光带、葡萄主题公园、农事体验园建设,重点进行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加快产业提档升级。
(4)2012年度为园区内部项目及产业建设阶段。完成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特色动物养殖园总体建设任务。
(5)2013年度为全面完成三带建设阶段。完成旅游大环线带、产业带和观光带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新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协会和农户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区域品牌和影响力,扩大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规划区域呈现出总体规划效果。
(6)2014年度为完成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阶段。完成9个新农村示范点村容村貌、公共设施等建设任务,凸现灞桥农村新风貌。
(7)2015年度为规划区域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发展阶段。增补完善、扩穷发展,规划区域全面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彰显。
规划原则
(1)统筹发展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即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农业传统功能与服务都市发展功能、统筹农业内部产、加、销互促发展,统筹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有效结合,实现灞桥区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环境友好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积大、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业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以及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3)生态循环原则。以保护和发挥灞桥区的优势环境资源为基础,按照灞发展循环经济理念,选择产业类型,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一是根据土壤环境和水资源供给状况,规划林果等产业发展;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环境,规划畜牧养殖产业规模,全面配套沼气池、蚯蚓分解、有机肥发酵等设施。三是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属性,规划农业、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畜牧业发展、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开发与市场协调发展。
(4)科技支撑原则。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强化生物技术、设施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档次,转变都市农业发展方式。
(5)机制创新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具创新性和示范性,涉及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广度与深度调整。因此,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增强发展活力,为全国其他城乡结合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6)多元投入原则。灞桥区和西安市政府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中,突出公益性和基础性,主要任务是搭建平台和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因此,必须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思路,创新投资机制,规划和包装都市农业发展支持项目及资金筹措方案,吸引企业、民间资本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园区建设。
功能定位
灞桥区发展定位
根据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灞桥区总体发展定位是:西安东部新区、宜居新地、商贸新都、物流之都、人文生态新灞桥。融居住、生态旅游、商贸、文化娱乐、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为一体。
(1)商贸定位。以物流、商贸、市场为核心,通过三环商业网、组团商业圈建设,形成区域商业中心、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物流中心,辐射周边国家商务物流节点城市。
(2)文化旅游定位。以汉文化和白鹿原文化为核心,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结合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洪庆山旅游风景区,以广运潭、白鹿原、鲸鱼沟为重点,打造西安市一级文化娱乐中心、西部泾渭浐灞第一水城和旅游景点环线带。
(3)综合交通定位。以现有道路为基础,新增互通式立交5座,分离式立交10座;规划公共停车场58个;规划三处公交保养厂;规划有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形成交通网络和进入西安的快速通道。
(4)工业定位。以轻纺、食品、电子、加工、军工等现代化工业为主导,形成西部轻工业发展基地,带动西部工业升级。
(5)农业定位。以精品果业、设施蔬菜业、奶畜饲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种植业为核心,打造西安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并形成“接二连三”、产业循环、与文化旅游业相互交融的运作模式。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区功能定位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西安市确定的灞桥区发展定位为指导,以灞桥区的地理、生态、人文、科技等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按照公园式、集成化实点布局模式,突出环境竞争力,产业推动力,科技支撑力和文化影响力思维坐标,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1)产业功能。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是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定位为:高产、高效的标准化种植业,以奶业为主体的现代畜牧业,以现代设施为支撑的设施园艺业,品牌化的现代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城郊旅游业。其中优化结构,革新生产方式,开展产业循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实现品牌化营销,开拓高端消费市场及海外市场是关键。在明确灞桥区都市型现代产业功能定位基础上,白鹿塬都市农业区将突出发展葡萄、樱桃、核桃等果业和旅游产业。
(2)文化科教功能。农耕文化是白鹿文化的起源,儒家文化是白鹿文化的核心,生态文化是白鹿文化的重要内容。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开发与文化传承间的融合,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为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亮点。同时,注重文化和科教功能相结合,与大学城和西安科教基地衔接,打造白鹿书院、白鹿讲坛、白鹿文化节等文化教育品牌,并通过展厅、展板、画廊、雕塑、影视、电教等手段,展示农业科技、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色,直接面向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
(3)生态生活功能。依托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建设自然、城市与区域人口融合的互惠互生结构,创建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经济高效的区域经济环境、生态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机会,增强人们对现代农业的感知,提升都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体现人、自然、产业间的和谐发展。
(4)社会服务功能。灞桥区都市型农业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生产和供应名、特、优、鲜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并保障生产者和经营者有较高的稳定收入。但发展趋势表明,都市型农业单纯的产品生产功能相对弱化,逐步转化为多功能型的社会事业部门,其区域性、整体性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因此,必须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人文景观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以及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体系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和整合农业的生产与供应、观赏与休闲、示范教育与辐射带动功能,增强灞桥区都市型农业面向区域社会的整体服务功能。
(5)辐射示范功能
西安市具有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市场发达等显著优势。因此,灞桥区必须针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系列化开发、链条化经营、区域化聚集、营多元化发展、一体化管理等复杂问题,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依托西安大都市的经济实力,借助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在农业装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管理等方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推动陕西农业现代化提供经验,发挥辐射与示范作用。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总体的目标, 以农业功能多元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灞桥区位优势和农业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三区两带”规划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到2015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有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具有灞桥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
具体目标
(1)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带动农业,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面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共同繁荣。到2015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7.6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5.6%。
(2)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等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全区创建15个优势农产品品牌,其中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2个,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占全区农产品销售额的40%以上;培育形成1家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0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认定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5个,面积达到2万亩。
(3)都市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创建生态经济区的总体战略,加强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得到遏制,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加快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大绿二期工程等林业绿化项目,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引进新的粪便污水处理技术,建设沼气能源项目,到2015年 全区建成生态公益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建设沼气池1000口,畜禽粪便污水处理率达到85%。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灞桥区位、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挖掘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努力打造休闲观光品牌,着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开发“三线三节”,以“三节”带动“三线”,通过“三线”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特产销售、农家乐服务等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区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5个,休闲旅游年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建成农家乐500家,从事休闲观光农家乐服务人员5000人。
(5)人文自然景观建设。重点包括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至2015年,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将建成以西安市为依托,以森林生态和环境保护为主旨,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以“城市森林公园暨国际乡村俱乐部”为主体定位,以“华夏源脉,灞桥脊梁”为形象定位,以“东部崛起‘组团’”为功能定位,集森林生态旅游、休闲疗养、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健身娱乐、野营探险、自助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森林公园。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的整体布局基本完成(详见第六章)。
(6)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设。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增强发展活力,实现园区自我良性发展,为全国其他城乡结合部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总体布局
依据因地制宜、空间连续、突出特色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格局规划为“三区、两带”。三区: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洪庆山旅游风景区。其中,白鹿塬都市农业区是主规划区,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是次规划区。两带:连接三区的交通物流带、连接各景点的旅游大环线带。由两带联通三区,实现资源、物资、信息、旅游、人流循环、通达。
三区区位
(1)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狄寨街道办辖区,主要分布在水安路两侧。西起起薄太后南陵,东至灞桥蓝田界。长约7.5公里,宽约3.5公里,占地约3.5万亩。内含两带四园和鲸鱼沟。
(2)洪庆山旅游风景区:位于灞桥区东部,包括黄巢堡景区、墨玉河景区、月亮湾景区和九龙顶景区四个景区,规划总面积约3000公顷。
(3)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位于红旗、洪庆和狄寨的西部,地域较零散,约4.5万亩。
两带区位
(1)连接三区的交通物流带。物流带联通三区,结合连接各景点的旅游路线,实现物资和农产品的高效流动网络。同时与灞桥物流商务港联通。
(2)连接各景点的旅游大环线带。包括连接薄太后南陵和鲸鱼沟、由鲸鱼沟返回白鹿塬都市农业区的两条纵线,由白鹿塬都市农业区到汉文帝灞陵的塬沿观光线和由汉文帝灞陵到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三条旅游线链接而成。
功能分区
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
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身,“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简称为1369)以发展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白鹿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将其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实践、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改造),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进一步融合的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高的都市现代农业区。
洪庆山旅游风景区
以生态功能为主,生产、文化和社会功能为辅,以“走进自然、感受人文、享受生活”为主题,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实施旅游开发,将其建设成森林型生态保护基地、优势果品生产基地、西安市的氧气加工厂、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民族荣誉感教育基地,形成规模宏大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为西安市城镇居民及外来客人营造一处“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怡情山水”的新天地。将其打造成以狩猎、野果采摘、野外生存训练与拓展培训、休闲度假、农家风情为特色的原始生存体验旅游风景区。
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
以生产功能为主,结合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在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示范带动下,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城郊现代农业生产,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在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同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将其打造成以标准化种植、养殖及现代农业企业孵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