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
都市农业一词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后来,随着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的城市化发展,这些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和城市地理学家相继开展了城市农业的研究,并不断完善其内涵,城市农业的概念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1988年,首次全国"都市农业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了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活动。我国大城市进行现代都市农业的实践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
(一)上海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基于都市规模扩大,制造业逐步外移,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农业发展面临发展与空间、发展与效益、发展与需求的矛盾而确定的。近几年来,上海在浦东孙桥、闵纠马桥、宝山罗店、东海农场以及南江新场等五处试点,应用高新技术构建设施农业,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五套自控温室工程,采用无土栽培、天然雨水灌溉、电脑温控、园艺化生产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展了以种苗工程、温室工程、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工程、绿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研发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二)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功能定位为食品生产基地功能、生态屏障功能和休闲度假功能。北京的"都市农业"实验区分为生产区、储藏加工区、娱乐区、观赏区、高科技区,并且在日光温室建设方面、灌溉技术方面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绿色的健康都市农业的建立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