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自2001年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正式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分三批先后共建立了6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格局。每个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联动形成,其运行机制是“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
总体看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小康,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围绕创新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其相应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强化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功能,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在不断打造创新链和创业链中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和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公共性和战略性工作。一是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为农业新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的重要基地。二是孵化和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拓展了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民增收能力。
全面启动实施“一城两区”战略结盟工作。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启动以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陕西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下简称一城两区)的战略结盟工作。充分发挥了一城两区在资金,人才、技术、土地、品牌、市场等各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北京农科城具有显著的科技、金融和信息优势,杨凌和黄三角两个示范区具有良好的地缘区域和土地资源优势。开展一城两区结盟工作,可进一步统筹部省科技资源、行政资源和自然资源,聚集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等多种要素,推进一城两区的一体化建设,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向市场推出先进的高端农业产品,显著提升各自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
在《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任务,按照“一城两区百园”的总体发展思路,优先加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继续稳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数达到120个左右,形成基本覆盖我国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体系,充分发挥园区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创业基地建设,提高园区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园区产学研有效结合,引导更多的科技特派员入园创业,显著提升园区农业科技创业能力和水平。加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有效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和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开发基地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