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银火热点

建筑工程设计行业发展趋势

    最近不少朋友问我这边情况怎么样?没有来得及一一解答,作为个人观点也是仅供朋友参考,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2025年对设计院有一定的冲击力,其主要变化就是:

    1.国家实行了集中供地,从2025年几次供地情况来看开发商拿地热情不容乐观;

    2.规划规定变革,目前市场供地容积率变小1.5左右,同样的用地面积比较前几年其建筑体量变小了;

    3.用地的附加条件要求提高,很多地块要求做装配式建筑,大大增加了开发商的建设成本;

    4.基本实行现房销售,开发商资金流压力提高,众多一线开发商负债压力巨大。适合有现金流资金实力的开发商开发。大,中,小型开发商在市场的占有率会发生重大变化,前几年基本集中在了大型开发商,未来估计是大,中,小会长期并存。

    5.2020年收疫情影响,政府投资项目增加,在2025年政府投资项目趋于稳定,新建项目减少,而政府改造项目会逐年增加。

    6.从目前的拿地情况来看,工业类建筑项目逐渐增多。

    7.农村将发生巨大变化,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人口还将继续减小。未来在乡村会有些农场,自建房及民宿项目需要设计院设计,但项目估计不会很多。

    这是我对目前整个大环境的一些看法,估计不够全面,纯属个人想法。这些市场环境会对我们设计院产生一些变革。

    1.以前集中承接大型开发公司项目的设计单位会非常老火,收款难,人员多,资金缺口大,会造成规模逐渐变小;

     2.国营设计院依托承接政府投资类项目的优势不会有很大变化;

     3.由于注册制度改革,注册人员大量增加,5-10年内靠资质挂靠为生的甲级设计院会逐渐被市场淘汰,甲级设计院会逐渐增加,由于注册人员的增加,做项目的设计单位基本都会具有设计资质,作品质量,服务态度成为开发单位选择设计院的关键。

      4.项目承接方式由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来源逐渐过渡到线上,线下网络咨询上面来。信息化会成为设计院项目的主要来源,由于以前40,50后,60后不怎么会玩手机而70后,80后,90后对移动端的热爱方便,会逐渐改变目前设计院项目来源的市场格局。

     展望2025年是一个设计院发生重大变革中的一年。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设计院会逐渐减小规模,适应市场的设计单位会越走越好,总的设计市场容量其实并没有多大变化,可以这样来分析,我们以前接的项目大部分是高层设计单价较底,目前的项目由于容积率变小,设计体量减少,但设计难度加大,洋房和别墅会成为主流产品,设计单价会提高很多。长期来看行业总设计费用没有多大变化,反而总量还有可能提高。

    作为目前的市场情况,我这边基本这一两个月没有新项目进来,在这个空闲的时间,分析市场环境,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这是我多目前市场的一些看法。不乐观中有乐观。把自己的设计项目做好还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国人最看重的是房市,对多数中国人来说,一辈子最大的财富就是房子,一辈子最大的行动就是买房子。

中国眼下的房地产竟然稳如泰山!一场疫情的高峰期几乎快要过去了,房地产不但没有明显下滑,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居然还出现很强的成交趋势以及适度的价格上升趋势。
    中国是农耕民族出身,几千年来的民族习性就是“安土重迁”,就是依赖土地生存,厚土相望,对土地及房产的热爱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比拟的。这种对“故土”和“居所”的固守心态和行为撞上了市场经济,必然演化为对房产这种特殊资产的坚定不移、不断持有的心态和行为,并引导房价的提升和房市泡沫的积累。这种民族文化底蕴在中国房市上表现得非常顽强,以至于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租房市场建设,提出了一个很响亮的新词叫“住有所居”,但租房无论如何也难以撼动人们买房的坚定信心和行为,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和认同祖传的“居者有其屋”的浅显道理。这种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有其屋”价值观长期支撑着中国人强烈的购房行动,必然成为助推房市泡沫坚挺性的重要基础原因。
    中国房地产即便面对当前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其“泡沫”也很难出现市场自发性的自动破裂,因为中国房地产和房市具有强烈的中国国家经济特色,其所谓“泡沫”一般情况下是正常、客观、真实的存在,只要市场经济存在,它就会伴随长期存在,不可能出现政府完全放任、由市场投机力量强力裹挟到极致程度而导致的自发性“泡沫破裂”现象。当各种力量助推房市出现“高泡沫”现象并导致经济和金融风险升高的时候,政策面必然会及时跟进,强化监管,引导房市挤掉泡沫中的风险因素,并引导房市回归正常、健康的运行轨道。
    既然中国的房地产不会有太大影响,新建项目依然存在,建筑设计行业还有政府,国营及工业建筑,农村自建房大量的设计需求,所以建筑设计行业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会继续走好。
        2025年后,由于项目的急剧减少,项目萎缩量估计达到历史最低,减少到十年前的20%,会出现国营大院整合。民营小院继续减小设计规模,大批设计师正式失业,企业资质挂靠费将进一步降低,以前靠挂靠吃饭的设计院将越来越难,设计注册证书进一步贬值,新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被迫转行。
    一是具有强研发能力和雄厚资本的大院。
    在政府类招投标上面商务标有优势,比如大型体育文娱场馆、超高层建筑、大型交通设施,是只有这些大院有实力比拼的。且他们在建筑节能、建筑声学光学等方面有自己技术壁垒。另一方面,这些院是有实力牵头承担epc总承包及全过程咨询项目的。
    二是有一定追求的小而精的设计院或事务所。
    这些院最大的特点是管理和人员上的扁平化,也就是没有那么多的闲人。如果领导是比较优秀且有追求的领导,这样的模式就会让他们项目的完成度非常高。且设计也不局限在建筑设计上,而是成为融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的一体化呈现,充分体现设计的重要性。这些项目是很容易出圈的,也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口碑,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01.设计团队问题

    施工图设计水平一流,控制含钢量极度出色,为开发公司控制好造价,谁就能在销售中占得先机。很多设计院在八度抗震设防的前提下,控制100米住宅楼标准层每平米钢筋含量在45公斤以下。出色的施工图设计质量,因此,我觉得设计团队没有问题。

02.后期服务管理没有问题

    后期服务是一个设计院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的服务甲方,要求设计人员24小时服务制,任何时候打电话找不到或者8小时内解决不了问题,都会直接扣除相应奖金,每个人,包括院长、副院长的奖金发放都和甲方的服务表格打分直接挂钩,因此,我觉得后期服务管理没有问题。

03.设计报价没有问题

    设计费用。设计费用本来就低,由于设计市场极度恶意竞争,多年的施工图设计费用维持在每平米15元左右的水平(100米高层住宅楼为例),相信每一个看到这里的同行都会为超低设计费震撼掉!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疲软,现在即使报价每平米12元都不能够承接到项目,甚至设计尾款要留20%到竣工验收。因此,我觉得设计报价没有问题。

    建筑行业好日子到头了,寒冬就要来了,行业遇到寒冬自己该怎么办???

第一类(顶尖人才类型)

    首先,最重要的是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人来世上走一遭,多少还是要有点梦想,有点追求的。举起小手拍拍左奶问问自己,是不是对建筑设计行业由衷的热爱?如果是,那你没问题。工作了这么多年,你务必是一名有理想有技术有理论有证书的四有好青年。这波寒潮很难把你冻死,你将会凭借扎实的内力把你的同行震得五肢断裂,七窍生烟。经过若干年的大浪淘沙,你必将屹立在行业的顶峰,回想当年的艰辛,你只会翻身下床,默默点起一根事后烟,回眸宛然一笑。

第二类(混日子类型)

    再比如,你说自己学建筑,学土木,学水暖电纯粹是年幼呆萌,外加家里颇有风韵的嫂子的忽悠;这些年也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干这行,每日工作毫无兴趣毫无进步,那好吧,眼前的路很明显了,未雨绸缪,准备转行。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建筑市场的断崖式下跌,再跌也不会跌死,和青楼一样,这一行存在了几千年,以后也还会存在,只不过大量资本将会从中暂时抽离,抽离多久没人说得清。资本的抽离相对容易,人的抽离就困难许多。

第三类(二者之间类型)

    还有一类人,介于上面二者之间,一会觉得自己人见人爱,菊花见菊花开,上能悬壶济世,下可逼娼从良。一会又自甘堕落浑浑噩噩,在摇摆中浪费青春,在蹉跎中迷失方向。这种人很可能本性就这样。是时候醒悟了,必须尽快认清方向,非左即右,在设计院里混日子就是一个粪坑,暖和却没营养。

最后

    多少年寒窗苦读,说转行就转行,很多人心里接受不了。丑话还得说,趁早准备,一旦被裁员也好心理有些底气。另外,千万别主动辞职,这个时候只能暗自准备,被裁员了再找工作,找不到了逼不得已再转行,不然你一个无背景无人脉无资金的三无人员,拖家带口奔四十岁而去的技术男,压力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