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科学园被公认为亚洲三个主要科学园(日本筑波、韩国大德.最成功的一个。新竹科学园不仅成功地将台推向信息产业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而且台湾当
1.新竹科学园起始举措.
当时,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也是硅谷模式的创始人之一)建议,新竹科技园应该吸引移居
2.新竹科学园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大规模基建、制定优惠政策阶段
第二阶段:高科技标准化生产主导阶段 .
第三阶段: 研发与生产平分秋色阶段 ,
第四阶段:力图研发活动为主阶段
从1980年至今,台湾共投入了约308亿元新台币进行新竹科学园区的建设。现在,共有9万多名员工在园作,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他们当中,拥有大学以上学历者占到近40%,拥有硕士、博士学历的人超过20%。
1980年时,新竹科学工业园的产值只有777亿台币左右。2000年,新竹科学园区总产值达到了9293亿元新台币的巅峰。2001年,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美国“9·11事件”以及岛内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园区总产值为6625亿元新台币,比上一年大约下降了30%。但即便如此,新竹科学园区的人均产值仍然是台湾制造业人均产值的2.5倍。
3.新竹科学园成功的经验。
(1)新竹以硅谷为模式,但又不同于硅谷。
(2)引进——消化——出口的发展模式。 .
(3)新竹科学园是按照当局研究所、大学和私人高技术公司在当局统管下的“三角合作”模式所发展起来的。 .
(4)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体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投资环境;
(5)高校、研究机构与园区管理局及园区厂商形成了一套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企业重视研究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6)新竹科学园区为区内的创业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设施与条件,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并留住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硅谷—一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园
1.硅谷·奇迹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价值最高的“公司城”。总部设在硅谷的上市
公司的资本市值为743O亿美元,而华尔街的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值是514O亿美元、底特律的汽车工业为136O亿美元、好莱坞娱乐业为76O亿美元。硅谷公司平均每个雇员为公司带来11.5万美元的附加值,而全美国的平均水平是7.8万美元,而且在硅谷平均每个雇员创造的附加值一直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全美生产率增长速度。2/5的硅谷公司年增长率达到2 O%以上,而全美国的这一数字是1/3 5。 .
2 O世纪6 O年代半导体初露峥嵘,硅谷出现了Intel,AMD、国家半导 体等企业;
7 O年代计算机开始扩张性增长,硅谷出现了tandem、Amdahl、Atari 等;
8 O年代个人电脑革命启动,除了P C先驱苹果外,硅谷又推出了Sun、思科、Adobe、阿波罗、AOL前身一-昆腾计算机服务等一系列软、硬件企业群体;
9 0年代互联网热潮中,硅谷又奉献了网景、雅虎、eBay等领军企业;新世纪互联网热潮之后,硅谷在光通信领域依然是主力军。
2.硅谷模式经验探析
硅谷企业行动迅速,不仅全神贯注于特定的产品系列和消费者群体,而且关注形成价值链的某一部分。
在硅谷技术、营销和管理上的人才供不应求。
除了开发自己的人才,硅谷企业还设计了多种方式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 ’
硅谷模式开放而且不断变化,不仅开放新创意、开放新人才,而且还开放新的技术标准。
斯坦福大学教授亨利·罗文认为:硅谷就像高科技的热带雨林,是一个生态非常复杂的栖息地,而不是普通培植单一作物的“种植园”。
3.硅谷经验的经济学分析
1)交易成本降低
研究显示:交易成本差不多占到多数发达国家所有劳动成本的一半,甚至在不发达国家,如印度,交易成本也占到总劳动成本的35%-4 0%。而劳动成本通常占到总成本的7 5%。所以交易成本——不包括制造和运输费用——是经济活动的上导因素。
交易成本包括搜寻、监督和协调的成本:搜寻所需的产品或服务、搜寻更为有利的价格以及新的客户,监测市场趋势以及员工、卖方、合作伙伴和顾客的表现,对不同的商业组织、商业功能和外包商的活动进行协调。
2) 交易成本降低的秘诀
“无砖瓦水泥制造”(将所有的制造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如思科、S 3等。
逆向市场(买主“登广告”向供应商表明其需求)即将信息和服务上的创新整合到供应链上。如Intel、Sun等。
指数型规模收益 :
传统规模效益是线性关系。硅谷创造了指数型规模收益。
指数型规模收益来自所谓的网络效应。
3)经济乘数的出现
硅谷公司的开放性文化和众多的参与者的邻近性使其有极大的优势利用全球平台。
变化之中的稀缺 :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不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要素。亿万美元的投资.机会、管理人才以及客户的注意力和销售渠道才是真正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