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银火资讯 > 旅游规划

探讨都市郊游型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五个新思维 ——以《上海市青西郊野公园农业旅游项目总体策划》为例

 我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预计到2020年底,休闲农业的规模将达到4000-5000亿元,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的新兴产业。有报道称,京沪两大城市圈将占到50%的市场份额,都市郊游型休闲农业,日渐成为旅游热点。

以上海为例,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创新型休闲农业的代表,如上海多利农庄、菲尼克斯、孙桥现代农业园等。作为上海21个郊野公园中率先发展的龙头,青西郊野公园,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如何创新发展、实现突围?
奇创机构负责编制《青西郊野公园农业旅游项目总体策划》,提出“需求新变化、资源新价值、产品新体验、产业新活力、经营新尝试”的发展新思维,力争探索出一条“从传统休闲农业向郊游型创新休闲农业”的转型之路。
需求新变化:“不彻底逃离城市”,追求常态化的田园生活成为大势所趋
都市郊游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具有“生态保护为前提、满足城市生态休闲、保留乡村田园风貌、交通可达性好、配套设施齐全、传播自然知识科普教育”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都市客群对于郊游型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生态保护功能的基础上,更关注休闲游憩和度假旅居功能,从偶然性的单纯的农业观光转化为追求常态化的田园生活。
从区位条件看,青西位于环淀山湖旅游圈,产品组合优良,较其他郊野公园更具旅游吸引力。地铁直达、驱车仅需四十分钟,即可享受到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休闲氛围,是理想的“不彻底逃离城市”的郊游选择。
项目组调研发现,上海市民对于郊游产品的诉求,不是单纯“享受绿色生态”,近60%的受访者希望进行“徒步、赏花、采摘、摄影、垂钓”等体验活动,近70%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利用周末与家人一同去郊游,回归田园”。
资源新价值:挖掘资源与客群的内在关系,品牌先行,创新体验,发现资源价值“新之美”
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往往直接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景观、将农业劳作活动转化为旅游体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休闲农业产品诸如此类。然而此种浅显的资源开发方式,已经很难实现休闲农业产品间的差异化和旅游价值提升。寻找资源的新价值,首先要转变资源开发观念,从“我是什么”变为“游客需要什么”,挖掘资源特质与客群心理需求的内在关系。
从资源条件看,“淀山湖-大莲湖”湿地为核心资源,属于水源保护地。由于水源保护的限制,湿地仅可限制性开发生态观光,受市场热衷的体验性旅游吸引力需寻求新的价值实现途径。
市场研究发现,上海都市人普遍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隐含着“郊游寻找自然趣味”的共性心理诉求。引入“滋润”为核心的品牌理念,将单纯的“湿地-水”资源环境通过“水漾农趣”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即从“湿地”的物质滋润升华为“农趣”的精神滋润,实现资源价值的创新。不仅重塑了青西郊野公园在市场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实现了游客与具体农业休闲旅游体现的情感衔接。
产品新体验:联动全域、重塑格局、重组游憩节奏,农俗唤醒都市人闲趣记忆
创新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首先要结合都市郊游的行为特征,在产品本身寻求突破。也就是说,不仅要有“亮点”,更要“相互关联,形成游憩体系”。其次,产品的创新体验,不能是铺满全域的“均匀用力”,而是要寻找“核心、引擎”项目,以此联动全域,重塑产品格局。
青西郊野公园22平方公里的大尺度区域,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需要寻找的就是一个能够联动全域的引擎项目、“顶层设计”,进而重组游憩体系。通过引入国际经验成熟的“休闲绿道”产品模式,贯通长达15公里的慢行游憩走廊,打造成为环状的生态形象昭示面,未来承接都市人郊游的主要活动空间。
产品的创新体验,“小而精”的多组团协作开发。以农俗、农趣、农作、农味等为媒介,唤起中青年都市人醇美的儿时记忆,构建以“鲜漾渔味、沁爽林翠、悠活田乡”为特色的三大游憩片区。针对“不同的旅游人群主体,开发“水漾农趣、第二课堂、亲子假日、绿色养生、精英拓展”五条主题游线,实现从“点-组团”的独立体验到线性游憩时序的安排、相关项目的串联,周边产品的联动等。
产业新活力:注入新产业要素,优化种植布局,以旅游激活农业
新的需求、新的产品也必将延展出越来越多“农旅”结合的新产业门类,以旅游为途径,为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对于传统农业种植品种的更新,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农业产品盈利方式的变化等等。
农业旅游项目的建设,对青西生态农业“种植布局、作物配置”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青西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产生间接引导。如“景观化的立体有机农业观光、田园化的汽车营地服务、水森林鲜氧养生、湿地鸟类科普科考”等农旅结合的特色产业要素,助力青西郊野公园农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农业领先地位的实现。
经营新尝试:“让城里游客进村”,主客共享服务配套,构建“政府、村集体、企业”补位型产品经营架构
土地权属是实现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传统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往往会造成“在村民的土地上指手画脚”的尴尬境地。同时,由于经营主体多为村民或村集体自身,缺少宏观引导和市场化标准,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往往较为粗放、品质不高、服务不健全甚至环境卫生脏乱差等。
随着近年来美丽乡村的建设推进,一批村落改造后旧貌换新颜。然而,在风貌优化的同时,生活品质的服务配套仍旧没有得到充分优化,游客在郊游的过程中,往往“绕村而行”,郊游休闲农业服务配套并未实现“主客共享”。
青西郊野公园土地权属主体较多且复杂,相关部门的职能分散,目前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统一的开发氛围。对此,项目组提出,“让游客进村”的经营策略,让旅游服务配套与村民生活配套充分共享,实现“各级政府、村落集体、企业单位”三方责权进行分功能阐述,进一步纳入到统一的开发节奏中来。
1.    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环境保护与配套建设”。
以大莲湖湿地片区为例,生态保护是前提、首要要求。这一片区适合以政府为主导,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环大莲湖的基础设施建设。
2.    村民村集体 “权属+参与+收益”的复合型主体角色。
对于北部育田村等田园村落集中的片区,村落数量多且权属复杂,田园风貌相对完整。这一片区适合以村集体为主导、统筹休闲农业开发与村民参与的事宜,一村一品,协同差异。村民不仅成为休闲农业的参与者,更是主人翁。
3.    龙头型企业参与,资本-市场化运作,实现度假业态的示范性集聚。
对于西部淀峰村、安庄村等经济片林地区,在生态涵养的保育前提下,发挥资本的带动作用,按照市场化的运作,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引入品质较高的度假型产品,引领区域度假产品的更新。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可以预见,当都市日趋发达,都市人对于郊游型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则更加强烈,市场竞争也必将愈发激烈。赢得都市郊游型休闲农业旅游的市场 “利刃”,不是单纯堆砌过往的经验,如本文所述,立足于“新变化、新价值、新体验、新活力、新尝试”的创新性思维,更具前瞻性和探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