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的建筑大萧条,使得身边相关的话题和讨论多了不少。
转行与创业
建筑学教育是相对综合的,半艺术半技术的训练,加上建筑技术和设计方法都与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师也能在技术变革时代变化中保持敏感性,往往才华横溢,点子多,文艺范,十八般武艺以至于转行服装饰品、木工家具、餐饮媒体成功范例比比皆是。
不过我觉得大多数时候建筑师们都太过自信了,以至于萧条来的时候,大家都是想的如何去其他行业分杯羹,如何“华丽的转身”。
现在互联网加的时代,太多太多和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厉害的非建筑师了,独身子女一代,全家倾注教育出来的同龄人,个个从小各种特长,见识甚至更广。
你身边肯定也有一波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她们有激情也有行动力,我们不见得有多大优势能去抢别人的饭碗。
裁员与降薪
该来的迟早是要来的。前些年房地产疯狂发展带来的繁荣,终究是已经过去了。我记得读书年代有个老师给我们画愿景,说要是你们工作三年年薪不能过十万你就不要干了,快转行。这是一句反话,意思是除非你是在太水了,不可能做不到,所以我们听着课走着神,都做着3年买房5年买车的美梦...
而如今辉煌不再了,我们会意识到裁员减薪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根本就不能胜任这个岗,也不值这个钱。更残酷的说是大多数从业人员更不谈不上是建筑师,这里不少人只是偏科的画图员、建模员、联络人、规范大全或者甚至什么都不是,却站在高岗拿着高薪。危机感早该有,只是得意忘形,现在摔倒现实的地上比较疼而已。
原来相对其它行业偏高的的工资会慢慢回归到一个正常的水平,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的收入和自己的购买能力会慢慢平衡到一个相对中庸的状态。
再看看我们的后辈,新毕业的建筑学生,或名校研究生或留学海龟,见识多、观点新,建模、渲染、参数化样样精通,不介意加班(积累经验)不要求高薪(家里都有)…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觉得后面一辈的人必然要比我们更新潮更厉害,所以请评估一下自己,是不是还有绝对的竞争能力?有人来就有人走,更何况萧条?
行业发展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房地产非常鼎盛的时候,有些建筑师拿到任务书,到户型库对应找几个成熟产品放进来,算算量算算日照,跑到效果图公司翻翻书,让效果图公司给照着指定的图片根据平面做立面,玩了定个角度把楼缩小拉远做出“漂亮”的效果……
根本谈不上建筑设计,一个人傻钱多速来的疯狂时代催生了很多大意与麻木,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前程就这样断送在自己的大意与麻木中:一个个都成为技术含量有限,容易被更新替代的建筑工人。
当市场下行时,我们觉醒了,我们从效果图公司手上把设计拿回来自己做,利用闲暇时间来学软件,学新规,考一注,重新完善自己的技术能力,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
没那么容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在我们从我们的下游收回自己饭碗的同时,也有人虎视眈眈看着我们的饭碗?
下游抢我们的,厉害的效果图公司在过去的日子里对低技术的建筑设计活完全吃透了,他们也蠢蠢欲试,要纵向发展,这条线不好说,也行机会不大,可是互联网时代规律可不是那么好寻,事情没有那么容易判断。
恐怖的是上游抢我们的。
国内大型的开发商都早已开启了抢饭碗的工作,房地产开发商直接成立设计研究部,直接零对接甲方(开发商本身),看看你身边的朋友,在这种公司的萧条期肯定都没什么影响。但是他们直接把房地产建筑设计精细话,标准化,随着这套系统的完善,建筑师的作用会越来越弱,会有那么一天,产品系统智能到一定程度,这种解决刚需的房地产业必然不会是建造师的出路。
开发商在非地产项目也有行动。比较典型的是出钱出技术,出项目管理团队、施工团队、物业团队全套运营一个工程,他们直接先于设计任务开始就抢我们的甲方(比如要建总部大楼某公司),包给他们整体承建项目,对甲方而言也是省心省事。
这些开发商前期从设计院挖走一些经验丰富的建筑师,直接与甲方、政府权力部门充分沟通,完成策划方案,甚至直接完成初步概念,拍下基本的方向,定下非常细致的任务书,然后才交到设计院手中开始常规的设计过程,而实际上,给设计院的就只剩下技术审查和画图工作、制作报批文件等,所有原来建筑师本来最核心的部分,已经完全由这些开发商团队给代为完成了。
所以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首先中小规模的纯地产建筑设计公司首先要倒下(大部分已经不行了);然后就是没有专项技能没有特点的大设计公司(地产不需要他们,非地产他们没有优势;大型设计院还能吃上几年政府项目,但是也会逐渐沦为技术配合公司(对刚说的承建开发商团队,或对外企事务所等);有特点工作室事务所会被独立设计师和互联网设计冲击(互联网这个方向说不准,但这种可能性很大);外企慢慢也会在国内明星事务所这失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