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银火资讯 > 建筑设计

台北艺术中心

 为什么过去百年间最令人兴奋的剧场盛事总是发生在正规场所之外?建筑如何才能超越自身卑微龌龊的秘密,摆脱那种限制各种可能的宿命?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演艺中心数目渐增,但不知何故,这些演艺中心似乎达成一种共识,呈现出雷同的空间组合:一座约2000席的大型演艺厅和一个1500席的中型剧院,再加上一个黑盒子剧场。标志性的外形掩饰以典型十九世纪做法为基础的保守内部剧场布局 (及其象征:包厢见证着社会阶级观念。) 纵然剧院最基本的构造元素如舞台、镜框式剧场和观众席等,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但我们仍不应以此作为借口,让现代剧场建筑的创新发展停滞不前。台北艺术中心正进行着相反的尝试——以实验性手法设计剧院的内部布局,从而自然地创造出一个地标。

台北艺术中心由三个剧场组成,每个剧场都可独立自主地运作。三座剧院嵌入一个中央方形量体,而这些剧院的舞台、后舞台及剧场服务设施均设置于此方形量体,结合成一个高效率的使用量体。此安排使舞台可被调整或合并使用,满足超乎预期的假想和用法。本设计提供了发挥各种自由及不确定性的优点。

剧院建筑通常都有正面及背面,而透过紧凑的设计,台北艺术中心却拥有多个「正面」。界定这些「正面」的是剧场观众席量体,它们由中央方形量体凸出,漂浮于高密度而又充满生气的城市上方。这些观众席量体以黑暗又神秘的姿态,悬浮凸出于方形量体,方形量体被波浪玻璃包覆着,发光而且富有动感。方形量体由地面抬高,让临近街道延伸至建筑物内部,并通往不同剧场。

镜框式中剧场凸出于方形量体,犹如悬浮的星体。剧场内,观众在球体内壳与外壳的空间穿梭前往观众席。内壳与方形量体的交汇,组成了一个独特的活动式镜框,让导演自由构想舞台的可能性。

大剧院是由二十世纪大型剧场空间演化而来的当代版本。不同于传统的鞋盒型剧场,大剧院呈不对称形状。舞台、主观众席和楼座坐席坐落在一延续之折迭地形。大剧院同一层对面是多形式中剧场,其灵活的空间使用乃专门为最具实验性的表演而设。

超级大剧场由多形式中剧场和大剧院组成,提供一个大规模、类似工厂般的环境。超级大剧场成就过去被视为不可能的大制作,例如B.A. Zimmermann需要100米表演舞台的歌剧Die Soldaten (1958)。现存的传统作品可在更大尺度的想象下重新演绎,而那些创新作品,更透过超级剧场独特的建筑空间,激发出更多活力。

台北艺术中心亦欢迎没有买票进剧场的访客进入。公共参观动线是贯穿一般隐藏的剧场基建及制作空间的动线路径,观众可一窥精彩而编排有序的后台风光,而这些风光媲美台上表演。公共参观动线不但容许观众亲身体验剧场制作,而且让剧场的影响层面遍及普罗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