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银火规划 > 乡村旅游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2016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56.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75元。

    过去5年,河源农业坚持特色为先调结构,坚持品牌至上促转型,完善扶持品牌农业政策,大力打造农业园区品牌,鼓励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加大产品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上狠下工夫,特色农业产业化品牌发展脚步坚实,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河源已成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绿色农副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5年来,全市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结合我市区位特点、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农业发展新路子,着力实施生态化、差异化、产业化、标准化、服务化、多元化“六大战略”, 优先发展优质粮油、特色园艺、生态畜牧、健康水产、休闲农业、农村服务等“六大产业”,努力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经营、安全、科技、投入“六大体系”,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有力
    全市农业系统始终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手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2年以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90万吨以上,连续5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考评工作任务,全市五县一区中有4个县被省定为粮食生产大县,占全省产粮大县的十分之一,龙川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菜篮子”产品也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预计2016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58.2万吨、肉类总产量11万吨、水产品产量4.5万吨,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实现多年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保障市场供给上的作用明显增强。
循环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河源肩负着香港和珠三角地区供水重任。为守住河源生态底线,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河源市现代生态农业总体规划》、《河源市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河源市水域养殖规划》和《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创新生态养殖新模式,成功探索了生猪“高床发酵”养殖模式,成为畜牧生态养殖探索与实践中的标杆,获得国家三项专利,得到了农业部及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并向全省、全国推广;目前,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利用率达到85%,全市农业源削减COD排放共计5916吨,削减氨氮排放共计983吨,农业节能贡献率分别占75%、76%。积极引导并扶持企业探索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应用,建设完成8.1MWp农业应用金太阳示范工程,该工程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光伏地面电站,实现了新能源与新农业的有机结合。目前,广东融和公司100MWp、广东中兴绿丰公司20MWp光伏农业一体化项目正在实施,完善了河源光伏产业的链条。积极扶持农村沼气建设,建成了紫金洋头村等多个沼气村,引导全市16.8万多群众用上了沼气,年节约柴薪近7万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每年减少肥料施用量1万吨,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明显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我市一直以来着力解决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组织。依托河源优势产业基础,实行外“招”内“安”举措,引进并发展了一批实力强劲、产业链条完善的农业企业,预计2016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可达180家,比2011年增加近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000家,比2011年增加近3600家,辐射带动农户32万户,户均增收3200元以上。二是紧抓中央、省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的机遇,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2012年以来,全市共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资金共7.29亿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组织开展农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扎实有效,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多人次,农民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农业竞争能力持续增强
    5年来,我市注重抓科技服务与生产发展相结合,通过积极与大专院校的交流洽谈,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华大基因等科研单位结成了合作关系;培育了广东东瑞、广东中兴绿丰等2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融和生态农业、广东霸王花等35家省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灯塔盆地通过PK,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争取中央和省扶持资金2.2亿元。荣获全国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第3名,实施“扬帆工程人才计划”,与5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引进了8支科研创新团队。加大农业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建立了市、县区水稻新品种示范展示区7个,核心区面积800亩,试验水稻新品种24个,引进水稻新品种新组合72个(次),建成粤东北地区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全市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切实加强与深圳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络,2016年上半年,经过多次洽谈与考察,对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制定了《深河两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作工作方案》、《深圳-河源两市农业合作项目清单》;加快推动深圳基因组研究所河源分所在江东新区挂牌设立;在江东新区建设投产“受控式”集装箱养鱼新模式,加快华大基因河源“活体库”项目落户建设。上半年共与深圳企业、行业协会对接工作达30批次,对接深圳企业15家,签订意向投资企业6家,合同投资额达5亿元。
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产业发展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市农业局主导引进柠檬种植,这在我市是从来没有种植过的品种,经过几年的试种和发展,该品种非常适合我市土壤气候并且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成功打造“广东最大的柠檬基地”。同时向市场推出了柠檬冻干片、精油、果汁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快速打造成利民致富的产业链。通过PK方式,竞得了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建设项目中央财政资金1.3亿元,通过建设,形成了以柠檬、春甜桔、板栗、鹰嘴蜜桃为主打产品的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带动了50多个乡镇2000多户农户和30多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参与扩种,推动了我市的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目前,河源农产品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条。农业部检查组认为,河源农业发展模式是“链式”发展模式。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市农业局始终坚持安全生产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5年来,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也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事故和农业生产事故,全市蔬菜样品检验合格率都保持在97%以上,“瘦肉精”等违禁药品零检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全省前列。2015年,我市供港澳活猪数量、货值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供港澳活猪基地。“三品一标一名牌”认证保持增势,预计2016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250个,绿色食品总数达62个,有机食品达65个,名牌产品31个,分别比2011年增加117个、13个、32个和13个。全市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7个,面积12.02万亩,建成农产品种植养殖企业质量安全示范点65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5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河源优质农产品进一步得到提升。
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率先在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让农户土地有了“身份证”,为广东乃至全国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提供了实践经验。预计2016年全市颁发经营权证书突破6万份,可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市、县、镇、村互联互通。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如期开展岭南特色水果、家禽、生猪政策性保险工作,投保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211.28万亩,承保率达100%,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考核任务。
未来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今后5年,是我市农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强产业、健体系、转方式、促增收、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和“未来农业”发展战略,立足保供给、保增长、保生态、保安全目标,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一区五园”建设,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完善“四大体系”,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努力实现河源农业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二是加强农业设施装备建设。三是加强设施农业建设。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二是推进华大基因高科技农业项目集聚发展。通过与华大基因等科研企业、单位合作,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培育选育动植物优良品种,发展生物育种、规模化农业循环经济等未来农业模式,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三是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拓展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三是构建网上电商流通体系。四是进一步打响农业区域品牌。
——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抓好耕地质量保护,配合国土部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深入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继续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监测和修复示范。二是推进畜牧业健康养殖,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推广普及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三是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四是加大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做好渔业增殖放流和东江禁渔工作,切实加大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力度。
——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一是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二是加快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